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CT)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供血中断,致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临床上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脉粥样硬化,若同时伴有高血压,两者相互影响,使病情加重。高脂血症、糖尿病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展。另外,各种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狭窄、肿瘤、血液高凝状态均可引发该病。
2.发病机制
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病因基础上,使脑血管受损,管壁粗糙,管腔狭窄,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胆固醇易沉积于内膜下层,引发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管壁厚薄不匀,使血小板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增大,最终完全闭塞。缺血区脑组织因血管闭塞的快慢、部位及侧支循环代偿的程度不同,出现梗死的范围、程度也不同。常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动脉分叉处多见。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询问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TIA等病史,TIA发作的频率与表现形式,有无进行系统、正规的治疗,目前的用药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烟酒嗜好、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有无家族脑卒中病史。
2.身体状况
本病好发于50 ~60岁以上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者老年人居多,且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年轻发病者以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多见。病前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约1/4的患者曾有TIA史。多数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神经缺失症状通常在1 ~2 d内达到高峰。患者大多意识清楚或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干梗死者,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神经系统体征视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脑梗死范围而异,若颈内动脉系血栓形成可出现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侧单眼一过性失明、失语(优势半球受累)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血栓形成多有交叉瘫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吞咽及发音困难等症状。临床类型有以下几种: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但持续超过24 h,在1 ~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2)完全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严重,进展较迅速,起病6 h内病情达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甚至出现昏迷。
(3)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但呈阶梯式加重,在48 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死亡。
3.辅助检查
(1)血生化、血液流变学检查、心电图等。
(2)脑脊液检查:多正常。大面积梗死时压力可增高。
(3)CT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早期多无改变,24 ~48 h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梗死灶。脑干和小脑梗死CT常显示不佳。
(4)MRI:可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
(5)DSA: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但不作为脑梗死的常规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本病可出现肢体瘫痪或失语,且恢复时间较长、见效不快,还可能留有后遗症,加上长期的康复治疗会给患者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精神及经济负担加重,故应评估患者及照顾者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社区就医环境、患者的心理反应、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及对本病的治疗支持情况。
(三)护理诊断
1.躯体移动障碍
与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使锥体束受损导致肢体瘫痪有关。
2.吞咽障碍
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
3.语言沟通障碍
与病变累及大脑优势半球、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4.焦虑
与偏瘫、失语或担心医疗费用等有关。
5.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偏瘫、长期卧床有关。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1)超早期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后,关键在发病3 ~6 h以内的超早期,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区半暗带”。迅速进行溶解血栓治疗,使血管尽快再通,挽救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缩小梗死灶。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乙酰化纤溶酶原激活剂复合物(APSAC)等。使用溶栓药物前首先须经头部CT证实无出血灶,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2)调整血压:患者在急性期的血压应维持在比发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220 mmHg),一般不使用降压药物,切忌过度降压使脑灌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加重脑梗死。血压低者可通过补液或给予适量升压药物提升血压,如多巴胺等。
(3)防治胸水肿:当梗死范围大或发病急骤时可引起胸水肿,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应尽早防治。发病48 h至5 d为胸水肿高峰期。如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常用20%甘露醇125 ~250 mL快速静滴,不可使用呋塞米、10%白蛋白等。发病期7 ~24 h内尽量避免葡萄糖静滴(可能会加重半暗区的脑损害)。
(4)抗凝治疗:主要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防止血栓继续进展,因抗凝治疗有并发出血的不良反应,故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对出血性梗死或有高血压者均禁用抗凝治疗。
(5)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度,并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每日500 mL静滴,10 ~15 d一疗程,有出血倾向、颅内压增高、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6)脑保护治疗: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的细胞毒性机制减轻脑损伤。脑保护剂包括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钙通道阻断剂(尼莫地平、胞磷胆碱)等。早期(<2 h)还可用头部亚低温治疗。
(7)高压氧舱治疗:为神经组织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脑血栓形成患者若呼吸道没有明显的分泌物,呼吸正常,无抽搐以及血压正常者,宜尽早配合高压氧舱治疗。
(8)脑代谢活化剂:可用三磷腺苷、细胞色素C、胞磷胆碱、辅酶A等。
2.康复治疗
康复的治疗主要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应早期进行,要求患者、医护人员、家属均应积极系统地进行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等的训练和康复治疗,应以起病到恢复期,贯穿于医疗和护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五)护理目标
1.躯体运动能力
能适应卧床或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能配合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躯体运动能力逐步恢复正常。
2.吞咽功能
能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掌握进食的恰当方法,维持正常的营养供应,吞咽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3.语言表达能力
能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能配合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恢复正常。
4.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舒适感增强。
5.应对措施
能描述导致废用综合征的可能原因并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六)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体位:中、重度患者应安排在卒中单元治疗。
(2)饮食护理:给低盐、低脂饮食,若有吞咽障碍者可使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采用鼻饲法。
(3)生活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以保证有较多的血液供给脑组织。协助卧床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护理如穿衣、洗漱、如厕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服、床单等,指导患者学会配合或使用便器,保持大小便通畅和会阴部清洁。将日常用品和呼叫器置于易取拿的地方,方便患者随时取用。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再次出现偏瘫或原症状加重等,应考虑是否原梗死灶扩大及合并颅内出血,立即报告医师。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的变化,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水平。若发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按医嘱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剂。
3.用药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化剂等多种药物治疗,护士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有无牙龈出血、皮疹、皮肤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使用甘露醇时,观察有无血尿或无尿等肾损害,注意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
4.康复护理
给患者讲解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会患者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对瘫痪者应每2 ~3 h翻身一次,翻身时做一些主动或被动的肢体锻炼,注意强度适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会患者及家属锻炼和翻身技巧,训练患者平衡和协调能力。对于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应指导其进行简单而有效的交流技巧,加强语言功能的训练。
5.心理护理
患者因偏瘫、失语会产生自卑、消极心理。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情绪急躁,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应主动关心、开导患者,同时叮嘱家属给予患者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或组织病友间交流经验,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七)健康教育
1.积极防治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症等,定期做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2.日常饮食
忌烟酒,合理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为宜,多吃芹菜、山楂、香蕉、海带、大枣、豆类、食醋等。
3.日常生活
起居规律,克服不良嗜好。老年人在日常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静卧5 ~10 min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平时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4.自身恢复
教会患者本病的康复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过分依赖家人,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