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措施】
1.治疗护理
1.1隔离
采取血液、体液、保护性隔离。
1.1.2有相同感染的患者可同室收治,不同感染的单独收治。
1.1.3病室门上应有隔离标志,如血液、体液接触隔离的标志;如果患者同时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还需加有呼吸道隔离的标志。
1.1.4针头用过后不再套回盖内,存放利器的硬壳容器需摆放在方便操作的位置,最好使用能让针头连同注射器一起直接抛入的容器。
1.1.5对血液及其他标本应贴上“血清危险”等醒目的标志,放标本的容器应具防渗性,同时避免有裂痕,若容器上沾有血迹污物,可以用1%漂白水消毒液试除,拿标本时应戴手套并将送检容器置在袋子或盒子内,以免标本落掉或破裂。
1.2休息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有些患者会出现感冒样综合征,和通常的病毒性感冒区别不大,此时应多喝水,注意营养和休息,避免劳累、熬夜和大量饮酒等影响机体免疫力的行为;有些患者会出现各种皮疹,应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减少皮肤的损伤。急性期过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逐渐恢复,病程进入潜伏期,这一阶段机体恢复到常态,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要做到均衡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情。
1.3肺部感染护理
1.3.1患者应采取轻缓活动,以减少耗氧量。
1.3.2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呼吸困难时可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平躺时可抬高头部;有大量胸腔积液时,患者应采取患侧卧位;有肺炎时,采取健侧卧位;胸痛时,可给予胸部按摩,胸痛伴有咳嗽时,可按压胸部痛处以减轻胸痛;对吸烟患者要鼓励其戒烟。
1.3.3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除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或祛痰镇咳药外,还可轻拍患者背部,手掌成中空状,从下往上,以利于痰液排出。监测痰液的性质,颜色;鼓励患者将痰液排出,必要时随时吸痰。
1.3.4病情观察要监测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胸痛;观察患者皮肤及指甲颜色;患者呼吸困难时有无血压低,脉搏快,呼吸急促表浅;有无发绀、四肢冰冷、皮肤潮湿、少尿等症状;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是否发生不安、混乱、易怒、神志不清、躁动等现象。
2.观察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和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各种炎性指标的情况,观察是否出现脱水征象和症状,每天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记录呕吐物及大便的形状、性质、颜色、次数和量;有无便血、呕血;观察有无腹痛,有腹痛的要判断疼痛性质,随时联系医生。
3.生活护理
3.1饮食护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饮食,应以高蛋白质及较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并遵循“多样、少量、均衡”的饮食原则,但艾滋病患者可以适当多补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及含锌、硒的食物。一次进食量过多容,但同时又要补充机体抗感染所需要的能量,所以应食用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
3.2皮肤护理
3.2.1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尤其疱疹有渗出液时,要经常更换衣物、被褥;内衣、裤要选择柔软舒适的棉质类,减少摩擦,保护皮肤的完整,预防皮肤破损造成多重感染。
3.2.2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预防压疮,至少每2 h协助翻身,必要时可使用减压贴贴于易受压处,保持皮肤完整。当皮肤出现破损时可根据情况选择渗液吸收贴或清创贴。
3.2.3经常给患者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洗澡时使用沐浴液或中性皂,并需将残留皂液洗净,以防刺激皮肤。
3.2.4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湿度、完整性,对感染的皮肤,应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或涂抹外用消毒剂。
4.心理护理
与家属做好沟通,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取得家属的配合和同意。并鼓励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照顾患者。
5.健康教育
5.1预防
艾滋病是慢性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的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5.2传播途径
艾滋病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条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染,如握手、拥抱、蚊虫叮咬、共同进餐。
5.3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必须使用时,选择正规渠道的血液和血制品。不使用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如需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针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
5.4洁身自爱
采取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5.5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
可以减小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6监测
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应将感染情况告知性伴侣,同时监测抗仍需采取防体1 ~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