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血胸的护理
胸膜腔内积血称为血胸。胸部损伤后导致的胸膜腔积血,称为损伤性血胸。血胸常与气胸同时存在,称为血气胸。
(一)疾病概述
1.病因
(1)肺组织裂伤出血:由于肺动脉压力低,仅引起局部肺内血肿,出血多能自行停止。
(2)胸壁血管出血:一般为胸廓内血管或肋间血管损伤,它们来自体循环,压力高,出血不易自止,往往持续出血,需要开胸止血。
(3)心脏、主动脉、腔静脉及肺动静脉主干出血:多为急性大出血,常因抢救不及时而致死。
2.病理生理
1)血容量减少: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肺组织受压:肺受压萎陷,纵隔移向健侧,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3)出血转归。
(1)出血不凝固:少量出血会因心包或肺的去纤维蛋白作用不凝固。
(2)凝固性血胸:出血多而快,血液即可凝固为血块。凝血块机化后可形成纤维组织。导致呼吸运动障碍。
(3)脓胸:细菌入侵合并感染,即形成脓胸。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患者有无胸部受伤史。
2.临床表现
(1)少量血胸:成人出血量<500 mL,无明显症状。
(2)中量血胸:出血量在500 ~1000 mL,可出现休克早期症状,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3)大量血胸:出血量>1000 mL,导致较严重的失血性休克;积血压迫肺及纵隔可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加重,严重缺氧;血胸继发感染,可有脓胸表现。
(4)心理社会状况:患者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有濒死感。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血胸时X线可以显示肋膈角消失;胸膜腔内有大片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等影像。
(2)B超检查:可见液性暗区,可明确出血位置和量。
2)实验室检查:此常规有血液稀释改变。
3)胸膜腔穿刺:抽及不凝固血液即可确诊。
(三)治疗要点
损伤性血胸的治疗旨在防治休克,及早清除胸膜腔积血以解除肺与纵隔受压,防治感染。
1.非进行性血胸
(1)少量血胸:多能自行吸收,但要连续观察积血是否有增多的趋势。后期可用物理疗法促进吸收。
(2)中量血胸:可行胸腔穿刺抽出积血,穿刺后可在胸腔内注入抗生素防治感染,也可以行胸腔闭式引流。
(3)大量血胸: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尽快使血及气排出,肺及时复张。
2.进行性血胸
应在积极输血、输液等抗休克处理的同时,立即行剖胸手术止血。根据术中所见对肋间血管或胸廓内血管破裂者予以缝扎止血;对肺破裂出血者做缝合止血,肺组织损伤严重时可行部分切除或肺叶切除术;对破裂的心脏、大血管进行修复。
3.凝固性血胸
可采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溶液内,5 ~10分钟缓慢注入胸内,8 ~24小时后将积血抽出。亦可待病情稳定,2周左右剖胸手术或在电视胸腔镜下施行手术,清除血凝块及附着在肺表面之纤维蛋白膜或纤维板,术后鼓励患者进行呼吸锻炼,使肺及早膨胀。
4.感染性血胸
应及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排除积脓,并保持引流通畅。加强全身抗感染治疗,选用大剂量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避免慢性脓胸的形成。
(四)护理诊断
1.心排血量减少
与损伤性血胸有关。
2.气体交换障碍
与肺组织萎陷等有关。
3.焦虑及恐惧
与呼吸困难、出血或惧怕手术等有关。
4.其他
潜在并发症:休克、脓胸。
(五)护理措施
1.急救护理
有休克症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补液、输血,扩充血容量。
2.一般护理
如果合并有休克、昏迷者应取平卧位。血压平稳者适宜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及引流。
3.病情观察
必须严密细致观察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神志、瞳孔变化,有血压下降、脉率增快、呼吸困难者。应及时通知医师。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窒息,及时给予吸氧。
5.配合治疗
协助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备皮、配血等)、抗感染等方面的护理工作。
6.心理护理
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多加安慰、体贴、照顾,使其镇静、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正确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向患者解释胸膜腔闭式引流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等相关问题。
(六)健康教育
1.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2.半坐卧位
解释半坐卧位的目的与意义,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
3.家属配合
解释吸氧、胸膜腔穿刺及胸膜腔闭式引流等操作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