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措施】
1.治疗护理
1.1术后脑灌注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定时监测脑脊液常规及培养检查。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等,避免发生逆行性感染。每1 h按需观察并记录意识瞳孔状态,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生命体征。颅内压症状表现,监测出入量。每天进行医护一体查房并评估,指导护理上重点关注落实。
1.2气道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予摇高床头30°~45°,观察呼吸深浅节律,听呼吸音。q2 h翻身,使用叩背器进行叩背排痰,每班听痰鸣音。每班评估气管插管固定及吸痰时入管是否通畅,防堵管。给予吸氧,按需吸痰,观察记录痰液量、色、性质。湿化气道,降低痰液黏稠度。遵医嘱使用化痰药物。做好口腔清洁护理。拔除气管插管后,设定咳嗽反射评估量表能进食嘱其多饮水,已达到稀释痰液作用,痰液易自行咳出。
1.3肺部感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有利于呼吸的体位,鼓励患者多咳嗽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做好痰液的细菌培养。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大便通畅。
1.4营养支持治疗
1.5肠内营养不耐受腹泻的护理
1.5.1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
续表
耐受程度:观察输注过程中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情况。
保持营养液的清洁度:无污染。
第二天,肠内营养不耐受性评估:3分,不能耐受。
更换短肽,一周后腹泻好转,肠内营养不耐受性评估:1分,耐受良好。
1.5.2腹泻的管理
腹泻为患者每日大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量大于200 g,水分占粪便总量85%以上,当患者肠内营养并发腹泻时,采用Hart腹泻计分法来判断患者是否确实存在腹泻。
Hart腹泻计分≥12分,判定为腹泻。
Hart腹泻计分法:
1.5.3腹泻的分级管理
Ⅰ级:排便次数<4次/天,量<500 mL,柔软块状。
维持原速度,每12小时复查1次。
Ⅱ级:排便次数4 ~6次/天,量500 ~1000 mL,蓬松状。
维持原速度,每8小时复查1次。
Ⅲ级:排便次数≥7次/天 ,量>1000 mL,水样便。
减少输注速度的50%,通过喂养管给予止泻药等药物治疗。
Ⅳ级:腹泻伴血流动力学改变。
遵医嘱暂停肠内营养,药物治疗,更换营养制剂,每6小时复查。
1.5.4腹泻的处理
1.5.4.1药物治疗
予莫沙必利5 mgtid,思密达1包,tid,金双歧2 gbid。
1.5.4.2清洗、润肤、隔离(图6-26)。
图6-26 清洗、润肤、隔离
1.5.4.3一件式造口袋(图6-27)。
1.5.5护理要点
腹泻:肛周外贴肛袋接低负压收集大便,预防失禁性皮炎(图6-28)。
1.5.6护理措施:进行医护营养师联合查房
医生:制定及开立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师:制定及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管床护士:落实方案及相关护理措施。
个案管理/组长:组织三师制定与审核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方案,评价护理效果,并持续指导改进。
图6-27 一件式造口袋
图6-28 肛周外贴肛袋
1.5.7重症监护期间的营养管理
(1)关注患者的胃肠道的并发症及消化功能。
(2)预防误吸的发生,监测胃的余量,做好体位及的气囊的管理。
(3)及时评价患者的营养指标,以保证患者能够摄取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
(4)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有效的氧疗及肺的恢复。
(5)做好“三管”的管理,防止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6)防压疮、防VTE、防脱管、防足下垂。
1.5.8体位管理(图6-29)
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45°。
如果不能达到,尽量抬高床头。
保持床头抬高30°~45°。每天带管90°坐起,bid减少返流误吸(图6-30)。
1.5.9护理要点
肠内营养不耐受评估:q6 h监护肠内营养不耐受。
注意“三度”:浓度、温度、速度。
做好喂养管护理:固定牢固、定时冲洗、合理给药。
做好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胃肠道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
图6-29 体位管理
图6-30 床头抬高
1.5.10效果评价
(1)NRS2002 =4分。
(2)患者病情好转,停用呼吸机,改氧疗。
(3)腹泻好转,未发生误吸。
(4)没有发生三管感染。
(5)全身及肢体浮肿明显消退。
相关数据,如表6-9、图6-31。
表6-9 相关数据
续表
图6-31 营养指标评价
2.观察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和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各种炎性指标的情况,右唇部伤口愈合和肿胀的程度,还有感染预防以及控制的情况。
3.生活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q8 h、会阴抹洗bid,床上浴,皮肤清洁护理、晨间及晚间护理,五官清洁护理。
4.皮肤护理
勤翻身,皮肤骨突受压部分美皮康保护,余易受压部位涂赛肤润。
床头抬高30°时,床尾抬高10°,坐起不超过30分钟。保持皮肤干洁及合适营养支持。
5.心理护理
与家属做好沟通,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取得家属的配合和同意。并鼓励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照顾患者。
6.健康教育
嘱患者避免着凉,注意多休息。加强营养,按时服药,出院后若出现头晕头痛,及时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