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急救措施

四、急救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在未明确病因或难以查出病因的情况下均可用药物治疗或封闭治疗,以缓解症状,倘若一旦确诊病因,应针对病因治疗,如因高龄、身患严重疾患等因素难以接受者或病因去除治疗后仍疼痛发作,可继续采用药物治疗或封闭疗法。服药不良反应大者亦可先选择封闭疗法。

1.药物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患者发病初期或症状较轻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完全治愈或使症状得到缓解,表现为发作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最有效的药物是抗癫痫药。在用药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各药可单独使用,亦可互相联合应用。在采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种药物副作用,进行必要的检测,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1)痛痉宁(carbamazepine,tegretol):亦称卡马西平等。该药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丘脑中央内侧核部位的突触传导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药达到有效治疗量后多数患者于24小时内发作性疼痛即消失或明显减轻,文献报道,卡马西平可使70%以上的患者完全止痛,20%患者疼痛缓解,此药需长期服用才能维持疗效,多数停药后疼痛再现。不少患者服药后疗效有时会逐渐下降,需加大剂量。此药不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复发者再次服用仍有效。

用法与用量:口服开始时一次0.1 ~0.2 g,每日1 ~2次,然后逐日增加0.1 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6 g,取得疗效后,可逐日逐次地减量,维持在最小有效量。如最大剂量应用2周后疼痛仍不消失或减轻,则应停止服用,改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副作用有眩晕、嗜睡、步态不稳、恶心,数天后消失,偶有白细胞减少、皮疹,可停药。

(2)苯妥英钠(dilantin):苯妥英钠为一种抗癫痫药,在未开始应用卡马西平之前,该药曾被认为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本药疗效不如卡马西平,止痛效果不完全,长期使用止痛效果减弱,因此,目前已列为第二位选用药物。

本品主要通过增高周围神经对电刺激的兴奋阈值及抑制脑干三叉神经脊髓束的突触间传导而起作用。其疗效仅次于卡马西平,文献报道有效率为88%~96%,但需长期用药,停药后易复发。

用法与用量:成人开始时每次0.1g,每日3次口服。如用药后疼痛不见缓解,可加大剂量到每日0.2 g,每日3次,但最大剂量不超过0.8 g/d。取得疗效后再逐渐递减剂量,以最小量维持。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 ~0.25 g,每日总量不超过0.5 g。临用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方可使用。

副作用为长期服用该药或剂量过大可出现头痛、头晕、嗜睡、共济失调以及神经性震颤等。一般减量或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本品对胃有刺激性,易引起畏食、恶心、呕吐及上腹痛等症状。饭后服用可减轻上述症状。长期服用可出现黏膜溃疡,多见于口腔及生殖器,并可引起牙龈增生,同时服用钙盐及抗过敏药可减轻。苯妥英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视力减退等症状。大剂量静脉注射苯妥英钠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搏骤停。

(3)氯硝西泮(clonazepam):本品为抗癫痫药物,对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服药4 ~12 d后,血浆药浓度达到稳定水平,为30 ~60μg/mL。口服氯硝西泮后,30 ~60分钟作用逐渐显示,维持6 ~8小时,一般在最初2周内可达最大效应,其效果次于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

用法与用量:氯硝安定药效强,开始1 mg/d,分3次服,即可产生治疗效果。而后每3 d调整药量0.5 ~1 mg,直至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至维持剂量为3 ~12 mg/d。最大剂量为20 mg/d。

副作用有嗜睡、行为障碍、共济失调、眩晕、言语不清、肌张力低下等,对肝肾功能也有一定的损害,有明显肝脏疾病的禁用。

(4)山莨菪碱(654-2):此药为从我国特产茄科植物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其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尤其是微血管),同时具有镇痛作用。本药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疗效,近期效果满意,据文献报道有效率为76.1%~78.4%,止痛时间一般为2 ~6个月,个别达5年之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5 ~10 mg,每日3次,或每次20 ~30 mg,每日1次。

肌内注射:每次10 mg,每日2 ~3次,待疼痛减轻或疼痛发作次数减少后改为每次10 mg,每日一次。

副作用有口干、面红、轻度扩瞳、排尿困难、视近物模糊及心率增快等反应。以上反应多在1 ~3小时内消失,长期用药不会蓄积中毒。青光眼和心脏病患者忌用。

(5)巴氯芬:巴氯芬(baclofen),是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类似物,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本品能缓解三叉神经痛。用法:巴氯芬开始每次10 mg,每日3次,隔日增加每日10 mg,直到治疗的第2周结束时,将用量递增至每日60 ~80 mg。每日平均维持量:单用者为50 ~60 mg,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合用者为30 ~40 mg。文献报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短期疗效,巴氯芬与卡马西平几乎相同,但长期疗效不如卡马西平,巴氯芬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均具有协同作用,且比卡马西平更安全,这一特点使巴氯芬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颇受欢迎。

(6)麻黄碱:本品可以兴奋脑啡肽系统,因而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程度为吗啡的1/7 ~1/12。用法:每次30 mg,肌内注射,每日2次。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等患者禁用。

(7)硫酸镁:用本品在眶上孔或眶下孔注射可治疗三叉神经痛。

(8)维生素B12:文献报道,大剂量维生素B12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确有较好疗效。方法:维生素B124000μg加维生素B1200 mg加2%普鲁卡因4 mL对准扳机点做深浅上下左右四点式注药,对放射的始端做深层肌下进药,放射的终点做浅层四点式进药,药量可根据疼痛轻重适量进入。但由于药物作用扳机点可能变位,治疗时可酌情根据变位更换进药部位。

(9)哌咪清(匹莫齐特Pimoxide):文献报道,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服本品有效,且其疗效明显优于卡马西平。开始剂量为每日4 mg,逐渐增加至每日12 ~14 mg,分2次服用。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亦可有口干、无力、失眠等症状。

(10)维生素B1:在神经组织蛋白合成过程中起辅酶作用,参与胆碱代谢,其止痛效果差,只能作为辅助药物。用法与用量:①肌内注射1 mg/d,每日1次,10 d后改为2 ~3次/周,持续3周为一个疗程。②三叉神经分支注射:根据疼痛部位可做眶上神经、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注射。剂量500 ~1000微克/次,每周2 ~3次。③穴位注射:每次25 ~100μg,每周2 ~3次。常用颊车、下关、四白及阿是穴等。

(11)激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其病理改变在光镜和电镜下都表现为三叉神经后根有脱髓鞘改变。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治疗有效。这种激素治疗的原理与治疗脱髓鞘疾病相同,利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目的。由于各学者报道的病例少,只是对一部分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治疗无效者应用有效,其长期效果和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

2.神经封闭法

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周围支乙醇封闭术和半月节射频热凝法,其原理是通过乙醇的化学作用或热凝的物理作用作用于三叉神经纤维,使其发生坏变,从而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目的。

(1)激素:2%利多卡因溶液1 mL加醋酸泼尼龙25 mg,3 ~5 d1次,连续5 ~10次。

(2)乙醇:无水乙醇或95%乙醇溶液0.5 ~1 mL。注入乙醇前应注入局部麻醉药物。

神经阻滞疗法的穿刺技术如下:

眶上神经阻滞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先在眼眶上缘中间偏内侧部摸到切迹,用肌内注射针头刺入眶上神经孔,针尖稍向上向后。

眶下神经阻滞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眶下孔位于眶下缘正中下方约1.5 cm,鼻翼旁1 cm处。针尖刺入后向上向后试探该孔,刺中后,针尖不宜过深,约0.2 ~0.3 cm。

上颌神经阻滞法:患者取头侧位,患侧向上,张口。穿刺点在腭大孔的稍前方。此孔位于最后一个臼齿(第3或第2)的内侧硬腭上,自该臼齿舌面向腭正中缝虚拟一垂线,其中外1/3交界处即为腭大孔。口腔黏膜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用腰穿针头垂直刺入4 ~5 cm,即可碰到中翼板,记好进针深度,将针退出一段后改向前上方刺入,其深度较原来约深1 cm。

下颌神经阻滞法:体位、穿刺部位及刺入深度同上颌神经封闭,仅其穿刺方向与之不同。即针碰到中翼板后,先退一段再向后向上方刺入,深度同原来的深度或略深一点。

三叉神经半月节阻滞法:方法同下颌神经封闭,只是进针点较低些。穿刺方向与头部冠状面平行,与颅底平行呈20°(或与矢状面成110°)。进针4.5 ~5.0 cm,即可达卵圆孔的外口,刺中下颌神经后,再缓慢进针0.3 ~0.5 cm,到达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处,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后,再行神经阻滞。

3.射频热凝术

应用射频治疗仪发出的射频电流,通过绝缘穿刺针使三叉神经半月节局部温度逐渐增高至75℃,持续2分钟,有选择地破坏半月节内传导痛觉的纤维,保存对热度有较大抵抗力的传导触觉的纤维,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4.三叉神经痛的γ 刀放射疗法

1991年,Lindguist等将MRI定位像输入HP-9000计算机,使用Gamma plan进行定位和定量计算,选择三叉神经感觉根进脑干区为靶点照射,达到缓解症状目的,其疗效尚不明确。

(二)手术治疗

各种病因或病因不明确的三叉神经痛,均可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进行外科治疗,但是不明病因或病因虽解除仍未达最终止痛的,则需以破坏三叉神经系痛觉传导的手术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1.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

主要适用于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药物治疗无效、疼痛又仅限于单支的患者。其疗效为平均疼痛缓解33个月。

(1)眶上神经撕脱术:适用于局限在第1支的疼痛。术前剃去眉毛,于眉内做横切口,自眼眉内端内外延伸2 cm,切达骨膜。暴露眶上神经及其内侧的滑车上神经。将上述神经切断,用血管钳分别夹住远近端,将近端撕脱几厘米,远端尽量从皮下切除。

(2)眶下神经撕脱术:可经口内或口外做切口。找到眶下神经后,于出孔处切断,将其近端及远端撕脱,撕脱方法如前述。

(3)下齿槽神经撕脱术:沿下颌角下缘做切口,向上掘起皮肤,分开肌肉及骨膜,钻开骨皮质,暴露下齿槽神经,钩出神经,将其撕脱。神经管内堵塞骨蜡。

2.微血管减压术

Gardner于1959年首先报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现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获得满意的效果。其手术的理论依据是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是后根受邻近血管的压迫,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而引起神经传导短路。

(1)适应证:①药物或其他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②疑为三叉神经痛,需做桥小脑角探查术者。

(2)禁忌证:其他器质性病变或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疼痛。

(3)手术方法: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耳后乳突切口,乳突内上方开颅,切开硬脑膜。放置手术显微镜,用显微脑压板将小脑牵开。放脑脊液,在脑桥小脑处可见三叉神经后根,剪开贴附在神经根上的蛛网膜,直至见到神经根穿入脑桥的部分,寻找压迫后根的血管。最常见的压迫血管是小脑上动脉,其次是静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在神经根与压迫血管的间隙中,插入显微圆头剥离子,轻柔分离粘连,将减压材料从血管和神经根间隙塞入。减压后,常规关颅。

判断神经受压的标准:①受压部位必须在距离脑桥0.5 ~1.0 cm的范围内。②血管与神经接触或神经被推移。③三叉神经入脑干段有压迹。

(4)疗效与并发症:手术短期有效率为90%~95%,长期随访有效率为70%~91%。并发症少见,罕见小脑梗死、脑神经损伤、无菌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