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护理措施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体位

平卧位,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胸水肿。

2.吸氧

改善脑缺氧,减轻胸水肿。

3.控制液体摄入

不能进食者,一般每日遵医嘱输液不超过2000 mL,保持尿量在600 mL以上;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而加重胸水肿;注意水、电解质、酸碱、营养代谢平衡,防止体液代谢紊乱。

4.其他

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力性损伤;保持大小便通畅,患者有尿潴留和便秘时,应导尿或协助排便。

(二)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早期进行治疗,防止脑疝的发生。

1.意识

意识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评估意识障碍的程度、持续时间和演变过程,是分析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评价意识障碍的程度,目前通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以三者积分来表示意识障碍轻重: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表6-1)。

表6-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2.瞳孔

对比双侧是否等大、等圆,是否扩大或缩小,有无对光反应。

3.生命体征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及强度;血压、脉压差:呼吸的频率、幅度和类型等。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维持血压在13.3 ~21 kPa(100 ~160 mmHg)。保持正常体温,控制高温。

4.肢体功能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病变对侧肢体肌力的减弱和麻痹;是否存在双侧肢体自主活动的消失;有无阳性病理征等。

(三)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监测是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植入颅内直接接触颅内组织进行动态观察颅内压的方法。其优点是克服了传统腰穿的危险,可长时间持续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临床上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重症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出血以及开颅手术后的重症患者。护理要点是:监测患者血压和颅内压,确保脑部灌注压力;根据颅内压情况进行有效降压和稳压措施;保持头部与颅内监测仪位置一致,防止脱落;保持头部穿刺处清洁,防止污染;维持水电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1.防止颅内压升高的护理

(1)患者要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搬动,不要坐起,避免情绪激动。保持正确体位,头部抬高30°。

(2)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免使胸、腹压上升导致颅内压增高。

(3)护理中应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如大量快速补液,连续的护理操作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舌根后坠者要托起下颌和放置口咽通气管;对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尽早施行气管切开术。

(5)控制癫痫发作,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症状出现,遵医嘱及时或定期给予抗癫痫药物,防止脑缺氧和胸水肿。

2.脑疝的急救护理

(1)静脉快速大剂量滴注脱水剂,20%甘露醇250 mL,要求在20分钟内滴完。

(2)维持有效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或应用呼吸兴奋剂。

(3)做好术前准备,配合医生施行经眶、额部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挽救患者生命。

(4)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的变化。

(5)留置导尿,观察脱水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脑室外引流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主要包括:①引流瓶挂在高于患者头部10 ~15 cm部位(患者额骨至引流瓶滴管之间的距离),过高不能达到引流的目的,过低、引流过快可使脑室塌陷引起皮质和脑室内出血。②引流管要保持通畅,不能扭曲或皱折。③观察滴出脑脊液的颜色及量,滴出血性脑脊液证明有活动性出血,滴出混浊脑脊液证明有感染。④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及各种衔接处敷料干燥,发现敷料湿时要及时寻找原因。⑤脑室外引流不宜放过长时间,一般不超过5 ~7 d,否则有发生颅内感染可能。⑥病情稳定考虑拔管前先将引流瓶挂高至20 ~25 cm处,观察2 d,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若无不适可夹管48小时,48小时后正常,无不适反应可考虑拔管。⑦若引流瓶挂高后仍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可考虑做脑脊液分流手术(脑室-腹腔引流术或脑室-心房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