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
1.治疗护理
1.1用药护理
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使用时严密观察患者使用该药后的反应及不良反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注射后观察腹部皮肤有无瘀斑、皮下血肿、硬结等情况,各注射部位交替使用。观察使用华法林后的反应,尤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情况,一旦出血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并向患者详细交代华法林的使用注意事项,取得配合,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患者胃肠道反应明显,遵医嘱用药,安慰鼓励患者,避免产生焦虑情绪。
1.2发热护理
降低体温,常采用的有物理降温,如冰袋、冰敷、冰枕等,若腋表温度>38.5℃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再次受凉。
1.3疼痛护理
房颤消融术中可引起难以耐受的疼痛,而疼痛会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影响手术效果,在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适量追加镇痛药物量,询问患者的感受,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患者关心、鼓励,增加其信心和耐受力。
1.4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1.4.1加强引流管管理:做好管道风险评估及标识,协助医生用缝线缝合皮肤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穿刺局部纱布覆盖,标记置管时间及深度,用黑色记号笔在引流管上做明显标记,便于观察引流管是否脱出。使用3 M胶布妥善二次固定,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 cm,保证引流瓶的密闭性,确保玻璃管下端没入水面2 ~3 cm,患者翻身活动时防止牵拉,扭曲,受压,管道滑脱等,严格床头交接班,确保引流装置安全。
1.4.2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水封瓶内水柱随呼吸运动的波动情况,因为水柱波动的幅度反映无效腔的大小与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与气胸水柱波动观察不同,由于大量血胸后胸腔内血液机化导致胸膜腔内负压减小,血胸患者胸腔引流管水柱的波动幅度不大,结合此种情况我们指导患者深呼吸或咳嗽,与此同时观察水柱波动情况判断是否通畅。为了防止管口被血液、纤维物质堵塞,每60分钟快速挤压引流管1次,挤压方法:站在患者患侧,双手捏住距胸壁插管10 ~15 cm处的引流管,太近易牵拉引流管引起患者疼痛,太远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双手前后交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反复操作。
1.4.3引流液的观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同时记录每天和每小时的胸腔闭式引流量。如一次引流量过多,1 ~2小时内达300 ~400 mL,则应予夹管,定时开放,引流量每次不超过800 mL,以免造成纵隔移位。该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第一个小时内引流量达450 mL,予以及时夹管,其后定时开放引流。术后每天更换无菌引流瓶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更换时同时注意需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1.4.4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教会患者缩唇呼吸和放松技巧,嘱患者经鼻深吸气,将口唇缩成吹哨样缓慢呼气,患者每日早中晚各锻炼1次。指导其有效咳嗽,深吸一口气屏住,使膈肌抬高,增加胸腔内压,双手抵住胸腔穿刺处,以减轻牵拉疼痛,然后肋间肌收缩咳嗽。患者循序渐进地主动配合呼功能锻炼,患者较好地恢复了肺功能。
1.4.5预防感染:患者连续进行2次有创操作,并留置胸腔引流管,每4小时监测体温一次,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引流管护理以及皮肤和切口的护理,及时更换敷料,防止医源性感染,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床单元的清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该患者6天后拔出胸腔引流管,未发生相关感染。
2.观察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和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各种炎性指标的情况,右唇部伤口愈合和肿胀的程度,还有感染预防以及控制的情况。
3.生活护理
3.1饮食护理
因房颤射频消融术部位的解剖位置在食管附近,应做好患者的进食、饮水等生活护理,以防止心房食管瘘的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体内造影剂排泄,同时给予患者温凉清淡软食,饮食宜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吃多餐,易于消化。
3.2皮肤护理
患者术后需保持术侧肢体制动及长时间平卧位休息,常常会出现腰酸、背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可采取局部按摩腰部、垫软枕等措施以增强其舒适感,下肢可以行踝泵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
4.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射频消融手术不了解,且其对手术、预后、经济等的顾虑较多,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术前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关于房颤和射频消融的相关内容,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手术方法、手术过程、效果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告知患者手术各阶段的配合要点,使其不必过于担心,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手术以及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5.健康教育
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剧烈运动,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保持心情平和、情绪稳定,防止情绪剧烈波动。术后可做适当的活动,尽早恢复体能。同时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自行停药。服药期间如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及黑便等要及时复诊,检查凝血功能,以便医生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调整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教会患者及家属监测心率及脉搏的方法,并自我监测心律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