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1.概述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多为感染后诱发,个别为疫苗接种后或隐源性原因)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该病是指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急性进行性炎性脱髓鞘病变或坏死,病变常局限于脊髓的数个节段,主要病理改变为髓鞘肿胀、脱失、周围淋巴细胞显著增生、轴索变性、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胸髓最常受累,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2.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在10 ~19岁和30 ~39岁有两个发病高峰。其年发病率在1 ~4/100万。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各种职业均可发病,以农民多见,全年散在发病,冬春及秋冬相交时较多。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乏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亦可无其他任何症状而直接发生瘫痪。大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早期为脊髓休克表现,一般持续2 ~4周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严重程度和有无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脊髓损伤严重时,常导致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痉挛,伴有出汗、竖毛、尿便自动排出等症状,称为总体反射,常提示预后不良。随着病情的恢复,感觉平面逐渐下降,但较运动功能的恢复慢且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二便潴留,后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可形成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急性脊髓炎病程一般为单向,但是在一部分患者中,急性脊髓炎为其首发症状,病灶继而可以累及到视神经,大脑白质或再次累及脊髓,从而演变为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或者复发性脊髓炎。

3.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无力为以下六级

0级完全瘫痪,不能做任何自由动作。

Ⅰ级完全瘫痪,肢体运动时,可见肌肉轻微萎缩,但肌体不能移动。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引力,能抬离桌面。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肌力正常,行动自如。

4.腰椎穿刺术

是通过穿刺第3 ~4腰椎或第4 ~5腰椎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放出脑脊液的技术。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细胞成分和化学成分,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可引起脑脊液成分和压力的改变,通过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可了解这些变化。术后护理:

(1)指导患者去枕平卧4 ~6 h,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床头,可适当转动身体。

(2)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腰背痛、脑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发症。头痛最常见,多发生在穿刺后1 ~7天,可能为脑脊液量放出较多或持续脑脊液外漏所致颅内压降低。应指导多进饮料、多饮水,延长卧床休息时间至24 h,遵医嘱静滴NS等。

(3)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观察有无渗液、渗血,24 h内不宜淋浴。

(庞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