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病史
询问患者发热、淋巴结肿大、腹泻、消瘦及机会性感染状况。
2.流行病学资料
(1)询问患者有无与艾滋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密切接触史。
(2)有无输血及血制品史。
(3)是否有器官移植及血液透析史。
(二)身体状况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 ~10年。
1.急性感染期(Ⅰ期)
感染HIV后小部分患者出现类似血清病样症状,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畏食、关节肌肉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时血液中能检出HIV。一般症状持续3 ~14 d后自然消失。
2.无症状感染期(Ⅱ期)
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IV及HIV抗体,具有传染性。此期可持续2 ~10年或更长时间。
3.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Ⅲ期)
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在1 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活检反应性增生。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经1年后消散,亦有消散后再次肿大的。此期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长期发热、乏力、盗汗、慢性腹泻、体重减轻等全身体质性疾病。
4.艾滋病期(Ⅳ期)
本期可有发热、乏力、盗汗、食欲缺乏、消瘦、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临床表现,主要病变为以下几点。
(1)机会性感染:由于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而出现多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隐孢子虫、弓形虫、念珠菌、巨细胞病毒等。其中以肺孢子虫肺炎(PCP)最常见,它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是慢性咳嗽、短期发热、渐进性呼吸困难、发绀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仅少数患者肺部能闻及啰音。胸部X线片示间质性肺炎,但无特异性。神经系统可出现脑弓形虫病、隐球菌脑膜炎。
(2)肿瘤:最常见的肿瘤是卡波西肉瘤,可发生在皮肤、黏膜、内脏、淋巴结、肝脾等处,表现为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可融合成大片状,表面出现溃疡并向四周扩散。
(三)心理及社会资料
艾滋病预后不良,且社会上对该病怀有恐惧心理,因此,患者常出现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无助或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出现报复他人、自杀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