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一、疾病概念

(一)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多种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和(或)脑炎。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器官移植的开展,加以对病毒性感染诊断技术的提高,今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率可能上升。

(二)病因

病毒性脑膜炎80%以上由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埃可及新型肠道病毒71型)引起。其次为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等亦较常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亦可引起,但较少见。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脑膜炎临床表现无大区别,总的来说病情多不严重,预后较好。病毒性脑炎仍以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乙脑最多见。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则病情多较严重,预后差,重型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

(三)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常常发生昏迷、抽搐、瘫痪、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和大小便障碍等症状。由于昏迷、瘫痪,患者不会咳嗽、翻身,故容易并发肺炎和压力性损伤。由于突发抽搐可导致窒息,小便障碍易并发泌尿道感染,这些并发症能延长病程和加重病情,细致的护理工作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1.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本病由麻疹缺陷病毒所致,以进行性痴呆、运动失调、共济失调、肌痉挛及其他神经系统为特征。

2.朊蛋白病

朊蛋白病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朊蛋白所致的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3.化脓性脑膜炎的联合诊断

传统的诊断方法是脑脊液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涂片方法阳性率低,而细菌培养的方法耗时过长,耽误了治疗时机。目前,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相应特异性抗体,PCR检测相应的细菌DNA。

4.病毒性脑膜炎

PCR检测相应的病毒DNA。

(四)辅助检查

1.ELISA法或免疫荧光法

利用ELISA法或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或)IgM抗体。乙型脑炎和肠道病毒性脑膜炎均已采用特异性IgM抗体作为早期诊断的措施。

2.病毒核酸检测

只要已知该病毒的核酸序列,即可人工合成引物进行PCR体外扩增,可获得病毒特异核酸片段,有早期病原学诊断价值。现已用此法从患者CSF中检测单纯疱疹病毒。

3.腰椎穿刺

尽可能早做腰椎穿刺,脑脊液送常规、细胞学和特异性检查,最好做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尽可能做病原学检查。一次脑脊液检查不能确诊、病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鞘内用药等需反复多次腰椎穿刺。

4.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沉、脑电图等。根据病情及鉴别诊断需要做脑CT、MR扫描。

(五)治疗

多年来只能给患者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主要是消灭或抑制病原体,这常常需要外力的介入,如抗菌药物以及清除病灶等。激发或促使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机制有适度的改善,以增强防御及修复能力也很重要。另外,校正或调节病理生理机制以减轻炎性反应对靶器官的损害,保护脑的功能,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等亦是治疗的极为重要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