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
1.治疗护理
1.1用药护理
抗栓治疗者,注意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等症状。使用吗啡止痛时,有呼吸功能不全和休克的患者慎用。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护理
1.2.1心电监测注意心电图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心率大于150次/分查找原因,如出现心律失常时,及时报告医生。注意意识状态作好记录。
1.2.2观察反驳效果:严密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反搏压与反搏压力波形是否正常,选择1个R波向上的最佳ECG导联,确保QRS波形振幅>0.5 mV。设定合适反搏比例,选择1 ∶1时辅助力度最大。
1.2.3观察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术后患者需要达到全身肝素化(ACT 250 ~300秒,凝血酶原时间18±2秒),防止血栓形成。注意伤口出血情况及皮肤黏膜、尿液等有无出血。
1.2.4保证管道通畅及密闭性:①注意导管各连接处有无松动、脱开及血液返流等情况出现。各接口紧密衔接。妥善固定有创动脉导管并保持其通畅。每小时用肝素盐水(NS 500 mL+肝素5000 U)冲管。②保证压力换能器位置始终处于心脏水平。注意定时校正零位,确保测压值正确反映患者情况及IABP使用效果。③注意保护导管。严禁经导管抽血或进行其他治疗,以免损伤球囊导管。
1.2.5采取正确舒适的卧位:①严格卧床休息,适当限制术肢的活动,病情允许者床头摇高不超过30°,侧卧位是不超过40°,术肢伸直,避免屈曲。②下肢做被动功能锻炼,即肢体按摩、拍打。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1.2.6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①注意下肢循环的观察,每班对比双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皮肤的颜色、温度、周径、感觉、血管充盈情况。②观察患者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注意有无口鼻、牙龈、皮下出血。倾听患者主诉有无腹痛、腰痛、头痛等症状,谨防内脏、腹膜后、颅内出血等可能。③每日监测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血小板情况。
1.2.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24 h更换伤口敷料,有渗血随时更换,注意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和分泌物。
1.2.8做好基础护理:①呼吸道护理:翻身拍背,必要时进行吸痰。②定时翻身,预防压疮。③肢体功能锻炼。④加强营养:以高蛋白、粗纤维,含钙丰富的,易消化饮食为主。⑤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当马上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负担。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属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1.3急性心衰的抢救与护理
1.3.1体位:立即协助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
1.3.2氧疗:适用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
1.3.3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
(1)吗啡:3 ~5 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间隔15分钟重复使用1次,共2 ~3次。
(2)快速利尿药:呋塞米20 ~40 mg静脉注射,4小时后可重复1次。
(3)血管扩张药:可选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静滴,严格按医嘱定时监测血压,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4)正性肌力药物:有洋地黄制剂和非洋地黄制剂,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5)氨茶碱:适用于伴支气管痉挛的患者。
1.3.4非药物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用于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排血量。
1.3.5出入量管理:每天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1500 mL以内,不超过2000 mL。
1.3.6病情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1.3.7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
2.观察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神志、面色有无苍白,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大汗淋漓及烦躁不安,大小便是否失禁等,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期1 ~48 h内,特别最初6 h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需严密进行心电监护,并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
3.生活护理
3.1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及维生素量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并适当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或遵医嘱给予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3.2休息与活动
保持安静,减少探视避免患者激动,防止不良刺激。在第一周内若生命体征稳定,可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洗漱、自己进食、在床上进行轻微的四肢活动,渡过急性期后,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机体的活动耐力。一般以耐力性有氧运动为宜,勿过度耗氧。如活动时出现呼吸短促、眩晕、恶心、无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发病初期患者因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及进食少而易发生便秘,需指导在床上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3皮肤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迫部位要经常给予按摩,定时用温热毛巾擦洗及按摩骨骼隆起处,启用糜子垫或气垫床,预防褥疮的发生,并注意观察皮肤的温度、湿度有无变化。
4.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均有焦虑情绪,并且发病3天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7天内。因为过度紧张、焦虑、烦躁可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上升,脉搏增快,易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及诱发心律失常,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均在发病几天内,故心理护理极为重要。对于这种患者应按医嘱立即给予止痛及镇静药物,同时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向他们解释精神因素与疾病相关的道理及此病的常识,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急性期可运用触摸护理,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清楚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并解释情绪波动、过于劳累等对机体有何影响,卧床休息对心脏功能恢复的意义,让患者按医生的嘱咐卧床休息,度过危险期。与家属做好沟通,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取得家属的配合和同意。并鼓励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照顾患者。
5.健康教育
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初次患病的患者)对发病原因、病情的影响因素、防控措施等都不是太清楚。我们通过面对面宣讲、发放资料、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宣教,嘱患者避免着凉,注意多休息,使患者能做到如何防控病情的加重,也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让治疗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