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牙病
孕期牙病
准妈妈更易患牙病的原因,首先为甜食吃得太多。怀孕后准妈妈一般不会再控制饮食,无所顾忌地吃甜食会导致得牙病概率增加。吃甜食会使准妈妈的唾液pH值改变,打破口腔内的酸碱平衡。而口腔卫生却未加强,因为刷牙就会呕吐,所以很难坚持每次餐后都刷牙。因此,本来怀孕前没有龋齿或炎症的准妈妈,这时候也会患上各种牙病。其次为一天内进食次数增多。在怀孕后准妈妈内分泌的改变以及胎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使得准妈妈容易产生饥饿感,常常是食物不离口,而又不能保证吃后立刻刷牙,这就为细菌在牙面上繁殖提供了营养和繁殖场所。而细菌代谢产生的酸,使得牙齿表面被腐蚀而脱釉,形成龋齿,加大了患牙齿疾病的概率。再次为体内性激素的改变。准妈妈在怀孕后体内性激素会发生改变,这样会导致医学上所称的孕期牙龈炎,甚至导致牙龈的瘤样增生,形成牙龈瘤。准妈妈体内性激素的改变,特别是黄体酮的增加,促使牙龈中微小血管丛扩张、扭曲及循环滞留,这样会使牙龈常常出现红肿,对机械刺激较为敏感,局部表现为牙龈出血。
如果准妈妈的口腔内本来就有大量牙菌斑和牙石堆积,就会使牙龈炎的症状加重。怀孕期牙龈炎往往在孕期第二月至第三月时开始加重,到怀孕第八个月时表现得更严重。甚至,常常伴有牙痛、牙出血、口臭等症状。
最后为智齿未完全长出。有的准妈妈智齿没有完全长出来,这也可能会引起周围的牙龈发炎,使得患牙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准妈妈在牙龈发炎时,当另一面的牙齿咬到发炎的牙龈时,会越咬越肿,造成牙龈肿胀,严重时,还会有脓液形成,牙龈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对于生理、心理出现急剧变化的准妈妈而言,这种痛苦往往难以忍受。准妈妈在孕期应该注意,因为无论是出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变化,都可能患上牙病。准妈妈只有在高度重视牙病危害的情况下,才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来战胜无孔不入的牙病。
解决方法:
营养和运动一个不能少
摄取充分的营养和做适量的运动是保持牙齿健康的前提。蔬菜、水果、米、面、鱼、肉、蛋、奶类都要均衡摄取,这样不仅可减少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而且能供应胎儿牙齿所需的钙质(如牛奶、小鱼之类),不但有助于胎儿发育及建立坚固牙齿,也可维护自身的健康。另外准妈妈在平时,可做上下叩齿动作。这样不仅能增强牙齿的坚固性,同时可增加口腔唾液分泌量,其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洁齿作用。
做好清洁工作
正确有效刷牙和使用牙线是清除牙病菌最简单的方法。准妈妈在每餐后必须刷牙,因为有效刷牙可以去除准妈妈口腔内70%的菌斑,还有30%滞留于牙间隙,这就需要通过使用牙线来去除,建议至少48小时使用一次线。推荐准妈妈使用“竖刷法”和“水平颤动法”刷牙。
具体操作时,通常提倡“三三三刷牙法”,即最好每次在饭后3分钟之内刷牙,每颗牙的三个面——内侧、外侧、咬合面都要刷,每次刷牙不能少于3分钟。
进行针对性保健
准妈妈若是由于吃酸性零食过多而引起牙齿过敏,可在刷牙时使用脱敏牙膏;如果出现出血或是水肿,最好使用能消炎止血的药物牙膏。如果有龋齿,要先用含氟或含锶的牙膏;适量用氟可以减少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因此推荐准妈妈长期使用含氟牙膏。
准妈妈在孕期口腔组织敏感性增高,刷牙时建议选用刷头、刷毛软、磨毛的保健牙刷。这样不仅清洁效率高,而且不损伤牙龈,牙刷最好每个月更换一次。
少吃零食
减少零食,少吃甜食和黏性大的食物,这是降低牙病概率最有效的方法。准妈妈在孕期如果吃糖过多,还会消耗母体内大量的钙质,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使其牙胚发育受到障碍,钙化不全,将来易患各种牙病。准妈妈每日的糖分摄入量标准应控制在50克以下,餐后记得要及时漱口,可选用药物含量较轻的漱口水或淡盐水漱口。准妈妈如果患上口腔炎,应该充分摄取维生素B2。如果是牙龈出血,应该多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既能补充营养又能防止牙龈再次出血。
去医院接受治疗
准妈妈计划怀孕前,应该进行一次全面完整的口腔健康检查,如果已经患有牙病,最好在怀孕前就给予正确的治疗。建议在孕期经常去口腔科进行检查。不少准妈妈在出现牙齿问题时,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疗,这会影响到子宫中的胎儿。实际上,一旦出现口腔问题,一定要及早就医,牙科药物许多是局部用药,一般不会给胎儿带来不良反应。讳疾忌医或应对措施不当,导致的后果可能比牙病本身更严重。
拔牙禁忌
当需要拔牙时,应找适合的时间段进行。因为在怀孕的前3个月拔牙,容易诱发流产并加重孕吐。在怀孕7个月后,因身体笨重不便与医生配合,还可能引发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