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后位

枕后位

症状表现

临产后胎头衔接较晚及俯屈不良,由于枕后位的胎先露部,不易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常导致协调性宫缩乏力及宫口扩张缓慢。因枕骨持续位于骨盆后方压迫直肠,准妈妈自觉肛门坠胀及排便感,致使宫口尚未开全时过早使用腹压,容易导致宫颈前唇水肿和准妈妈疲劳,影响产程进展。

产生原因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转135°或90°,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仅有5%~10%者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称持续性枕后位。

应对方法

第一产程要严密观察产程,注意胎头下降、宫颈扩张程度、宫缩强弱及胎心有无改变。应估计到产程要长,需保证准妈妈充分的营养与休息。让准妈妈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以利胎头枕部转向前方。若宫缩欠佳,应尽早静脉滴注催产素。宫口开全之前准妈妈不要过早屏气用力,以免引起宫颈前唇水肿而阻碍产程进展。若产程无明显进展,胎头较高或出现胎儿窘迫征象,应考虑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第二产程若进展缓慢,初产妇已近2小时,经产妇已近1小时,应行阴道检查。当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或更低时,可先行徒手将胎头枕部转向前方,使矢状缝与骨盆出口前后径一致,或自然分娩,或实施阴道助产(低位产钳术或胎头吸引术)。若转成枕前位有困难时,也可向后转成正枕后位,再以产钳助产。若以枕后位娩出时,需实施会阴侧切,以免造成会阴裂伤。若胎头位置较高,疑有头盆不称,则需行剖宫产。中位产钳不宜使用。

第三产程因产程延长,容易出现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故胎盘娩出后,应立即肌注子宫收缩剂,以防发生分娩后出血。有软产道裂伤者,应及时修补,新生儿应重点监护。凡进行手术助产及有软产道裂伤者,产后应给予准妈妈抗生素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