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租行十解
丁酉夏,有民家养蚕,质衣钏鬻桑,而催租急,遂缢死。其夫归见之,亦缢。王子感焉,作是诗也。
[原文]
阳春三月时,蚕子何蠕蠕①。三日出奁中,五日遍籧篨②。一解③
[注释]
①〔惠注〕李长吉《感讽》诗:“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金注〕《荀子》:“蠕而动。” ②〔惠注〕史游《急就章》:“竹器:簦、笠、簟、籧篨。”注:“织苇而粗文者,蘧篨也。”《月令》:“季春,具曲植蘧筐。”郑氏曰:“养蚕器也。”〔金注〕孙愐《唐韵》:“蘧篨,籚䉬,粗竹席也。” ③〔惠注〕沈大成曰:赵秋谷《声调谱》:“乐府惟汉魏中著解者多。盖乐府自《三百篇》出一解,犹《风》《雅》中一章耳,大都不著解者,通为一章,意句不得重复,前后绾应森细,著解者词意循环相生。”
[原文]
东邻有少妇,养蚕方一塸①。夜夜伴蚕眠,桑叶恐不周。二解
[注释]
①〔惠注〕乐府《采桑度》:“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丁度《集韵》:“吴人谓育蚕竹器曰。”
[原文]
朝出南陌头,猗猗望桑柔。桑柔亦不见,椹子醉鸣鸠①。三解
[注释]
①〔惠注〕毛苌《诗传》:“鸠,鹘鸠也,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
[原文]
归来见蚕饥,徘徊当奈何?脱我耳边钗,鬻我嫁时襦。四解
阿夫持襦去,里正持符来①。汉中索军租,不得还顾私。五解
[注释]
①〔惠注〕《汉书·韩延寿传》:“又置正五长。”师古曰:“正,若今之乡正、里正也。”叶廷珪《海录》:“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宋史·志》:“宋役法承前代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皇祐中,知并州韩琦上奏,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衙前,请罢之。”来,古音。
[原文]
里正且上座,黾勉具晨炊①。但缓一月馀,蚕成卖新丝。六解
[注释]
①〔惠注〕《史记·淮阴侯传》:“晨炊蓐食。”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
[原文]
新丝亦难卖,新谷亦难收①。不见马上郎,雉尾红锦裘。七解
[注释]
①〔惠注〕魏庆之《诗人玉屑》:“《诗史》云:聂夷中,河南人,有诗曰:‘二月卖新丝,五月耀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孙光宪谓有《三百篇》之旨,此亦为诗史。”
[原文]
再拜谢里正,丈人且旋归。鬻我嫁时襦,脱我耳边钗。八解
[原文]
蚕应黑瘦尽①,军租持底当②。痛苦视孤儿,毕命朱丝绳③。九解
[注释]
①〔惠注〕乐府《采桑度》:“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说文》㿛字下云:“一曰黑瘦。” ②〔惠注〕当,古音上平,十七真以下与一先通;下平,十阳以下与十七登通,故当与绳协。 ③〔惠注〕曹子建《七启》:“公叔毕命于西秦。”〔金注〕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杜甫诗:“濯濯朱丝绳。”
[原文]
阿夫还入门,不复见故妻。生既为同衾,死当携手归①。十解
[注释]
①〔惠注〕《国雅》评云:“如此而止,更不又添一语。”
惠注引《国雅》评云:“《孔雀》、《木兰》二诗难为继矣,得此浑然周、秦古曲,佳在不用文人字面,而无限低回委曲,使读者如闻怨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