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怀古二首①
[原文]
楚云直下大江流,铁瓮城高落木秋②。宋帝南徐犹作镇③,萧公北顾更名楼④。江山胜迹留三国⑤,海道烽烟动五州⑥。见说孙卢西犯日⑦,青燐白浪使人愁。
[注释]
①〔惠注〕《唐书·地理志》:“润州,丹阳郡。武德三年,以江都郡之延陵县地置,取润浦为州名。”〔金注〕《南畿志》:“隋开皇十五年置。” ②〔金注〕见前《江上寄程昆仑》诗。 ③〔惠注〕徐夔曰:《宋书·州郡志》:“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栋按:吴大帝都秣陵,以京口为重镇,置都督,至宋帝犹然,故云“犹作镇”也。 ④〔惠注〕李垕《南北史续世说》:“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以置军实。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及梁武升之,下辇步进,南徐州刺史萧正义乃广其路,旁施栏循。翌日上幸,道通小舆,上说,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须固守,然京口乃实壮观。’改曰北顾。”〔金注〕《南史·梁武帝纪》:“大同十年,帝幸京口城北固楼,因改名北顾。” ⑤〔惠注〕“江山留胜迹”,孟襄阳句。〔金注〕《明一统志》:“三国吴初都于此。” ⑥〔惠注〕颜延年《车驾幸京口》诗:“望幸倾五州。”注:“《尚书》有十二州,宋得其七,故谓北境为五州,”《方舆胜览》:“五州山在镇江府城西。蔡天启诗:‘西升崇丘望,培楼见五州。’”〔金注〕韦昭《汉书音义》:“昼则燔燧,夜则举烽。” ⑦〔惠注〕徐夔曰:《晋书》:“孙恩,瑯琊人。父泰,为王道子所诛。恩逃于海,聚合亡命,自海攻上虞。因袭会稽,自号征东将军。诛杀异己,戮及婴孩。恩死,众复推恩妹夫卢循为主。”栋按:顺治十六年六月,海寇郑成功陷镇江府,知府戴可进等六员,武官副将高谦等十四员,皆失身从逆。镇江在籍搢绅吏部郎中张九徵、御史笪重光,当可进定谋迎贼时,恸哭力争,不得;及城破,乃遁。”
[原文]
兴亡六代已销沉,对此茫茫思不禁。黄鹄山头寒雨暝,佛狸帐外暮涛深①。兵闻北府千年劲②,云入西津一片阴③。兴剧且倾京口酒④,三山披豁足开襟⑤。
[注释]
①〔惠注〕《通鉴》:“魏太武太平真君十一年,魏主引兵南下,攻盱眙,进次瓜步。宋人戒严守江。十二年,魏主攻盱眙,宋将军臧质与书曰:‘尔独不闻童谣之言乎?盖卯年未至,故以二军开饮江之路耳。’先是童谣有云:‘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佛狸,魏太武小字也。”按:佛狸于明年二月,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建元壬辰。〔金注〕辛幼安《北固亭怀古》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②〔惠注〕《世说·捷悟篇》:“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注:《南徐州记》曰:“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徐夔曰:《建置沿革》:“东晋侨置徐、兖二府,号北府。〔金注〕《晋书·郗超传》:“郗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敌人畏之。”又《刘牢之传》:“谢玄镇广陵,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号为北府兵。”山谦之《南徐州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 ③〔惠注〕鲍天钟《丹徒县志》:“西津渡去县治九里,与瓜洲对岸,旧谓之蒜山渡。”〔金注〕《镇江府志》:“西津渡,在府城西九里。” ④〔惠注〕徐夔曰:《世说》注:“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金注〕见后《海门歌》。 ⑤〔惠注〕少陵《奉简高使君》诗:“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金注〕见卷二《京江夜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