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峡①
[原文]
朝登嘉陵舟②,日出羌水赤③。履险倦鞍马,即次亦称适④。黕黮双峡来⑤,突见巨灵跖。崭岩无寸肤⑥,青冥厉双翮⑦。阴厓积龙蜕,跳波畏鲸掷⑧。往往压人顶,骇此欲崩石。洞穴峡半开⑨,兵气尚狼籍⑩。蛇豕据成都⑪,置戍当险阨。至今三十年,白骨满梓益⑫。流民近稍归⑬,天意厌兵革。会见賨卢人⑭,烧畬开确⑮。慷慨一扣舷,浩歌感今昔。风便黎州城⑯,茫茫波涛白⑰。
[注释]
①〔惠注〕祝穆《方舆胜览》:“朝天岭在利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阁,遂开此道,人甚便之。”《益州于役记》:“朝天岭,相国陈于陛云,蜀中士大夫赴阙俱从此路,故受斯名。又以为山高如登天然也。”《明一统志》:“岭在广元县北六十里。广元,古利州也。”〔金注〕《四川总志》:“朝天峡在广元县。”先生《蜀道驿程记》:“分水岭以西,水入嘉陵江处,南山之颠,为朝天关。孙樵《出蜀赋》所谓‘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是也。”又:“舟过两峡,各高数十丈,削立如关门。石壁上有巨洞,云是献贼所凿,可容万夫。壁下近水多石孔,昔人悬崖架栈于此。” ②〔惠注〕《蜀道驿程记》:“闰七月十六日夜,大风。晨稍霁,入舟,舟中宽,首尾狭,竹箬覆之,仅蔽风雨。左右用桨六枝,不施桅篷,制如江浙之梭船,川人呼为板船。” ③〔惠注〕《水经》:“羌水出羌中参粮,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按:广魏即汉广汉,今保宁府广元县,汉广汉郡也。〔金注〕《水经注》:“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云:出陇西羌道东南流。” ④〔惠注〕《易·旅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九家易》曰:“即,就;次,舍。以阴居二,即就其舍,故曰旅即次。” ⑤〔惠注〕《益州于役记》:“南厓有瀑布数百尺,岭下即峡,嘉陵水行其中。两壁斗立,断缺见斧凿之痕。禹导江汉,当是神功所治。此岭为西来第一险峻。”〔金注〕《楚辞》宋玉《九辩》:“或黕点而污之。”潘岳《籍田赋》:“翠幕黕以云布。”束皙诗:“黮黮重云。”李善曰:“浓黑貌。” ⑥〔金注〕何休《公羊传僖三十一年》注:“侧手为肤,按指为寸。” ⑦〔惠注〕王逸《九思》:“玄鹤兮高飞,曾逝兮青冥。”注:“青冥,太清。” ⑧〔惠注〕杜牧之《李贺集序》:“鲸呿鳌掷,不足为其虚也。” ⑨〔惠注〕《蜀道驿程记》:“朝天峡,两峡削立如关门。石壁上有巨洞,云是献贼所凿,可容万夫。” ⑩〔金注〕陆德明《经典释文》:“狼藉草而卧,去则秽乱,为狼藉也。” ⑪〔惠注〕拜鹃山人《见闻实录》:“顺治元年七月庚申,张献忠围成都。甲子,成都陷。蜀王率宫眷投井死,阖宫被害。贼据成都,僭号大西,以成都为西京。设左右丞相、六部尚书。以蜀府门外屋为朝房,伪相以下朝罢议事。”〔金注〕《左传·定四年》:“吴为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⑫〔惠注〕《见闻实录》:“成都被献忠所屠,人烟断绝。数千里之内,冢中白骨亦无一存。人类既尽,孑遗无可为食,地中掘枯骨,屑而糜之,以糊口。”〔金注〕《明一统志》:“潼川州,隋曰梓州。成都府,汉曰益州。” ⑬〔惠注〕《蜀道驿程记》:“自宁羌至昭化,荒残凋瘵之状不忍观闻。近有旨招集流移,宽其征赋,募民入蜀者得拜官,数年之后,当有起色,是在大吏与良有司耳。” ⑭〔惠注〕《华阳国志》:“宕渠,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乐史《寰宇记》:“夹渝水上下皆賨民所居。”〔金注〕应劭《风俗通》:“巴有賨人,剽勇。高祖为汉王时,阆中人范目说高祖募取賨人,定三秦,封目为阆中慈凫乡侯,并复除目所发賨人卢、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先生《蜀道驿程记》:“汉汉昌地,古赛国也。有賨城、卢城。”《华阳国志》:“汉昌县,和帝时置县,城在嘉陵东岸。” ⑮〔惠注〕少陵《夔府咏怀》诗:“烧畬度地偏。”注:“《农书》:荆楚多畬田。先纵火熂炉,候经雨下种。历三岁,土脉竭,复熂旁山。熂,燹火燎草;炉,火烧山界也。”〔金注〕杜田《杜诗》注:“楚俗烧榛种田曰畬。先以刀芟治林木曰斫畬。其刀以木为柄,刃向曲,谓之畬刀。”何休《公羊传》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按《玉篇》:“塉,情迪切,薄土也。”又,“确亦作埆,墝埆不平。塉,从土不从石。” ⑯〔惠注〕昌黎《除官赴阙至江州》诗:“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明一统志》:“黎州城在广元县,本晋之晋寿郡,后魏改益州,梁置黎州。” ⑰〔惠注〕东坡《三峡寺》诗:“跳波翻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