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往蒲州道中有感①
[原文]
令狐城畔雨霏霏②,遥指中条积翠稀③。西接新秦三辅迥,东邻故绛两川围④。空闻魏国山河美⑤,久识唐家节度非⑥。愁绝无心更怀古⑦,清秋风景亦沾衣。
[注释]
①〔惠注〕杜佑《通典》:“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属蒲州。”《唐书·地理志》:“河中府河东郡,本蒲州,开元八年置中都府,是年罢。”〔金注〕先生《蜀道驿程记》:“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按:猗氏,古郇伯国,晋公子瑕抚其地,又曰郇瑕。《春秋》:“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而近盐。”秦立郡县,以猗顿所居,改今名。又:蒲州,古蒲阪,唐为河中府,又为中都。 ②〔惠注〕《水经注》:“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 ③〔惠注〕徐夔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首阳山。” ④〔惠注〕《水经注》:“虒祈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其宫地背汾面浍,西即两川之交会。”〔金注〕《左传·成六年》:“晋人谋去故绛。”杜预曰:“复命新田为绛,故谓故绛。” ⑤〔惠注〕《说苑·贵德篇》:“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按《通典》:“蒲州,春秋时属魏。” ⑥〔惠注〕章俊卿《山堂考索》:“府兵坏而方镇盛。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皆有使而总之者曰道。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带复持节谓之节度使。而安禄山正以范阳道节度使反犯。天子之兵弱不能抗,而诸镇之兵共起诛之,当时号九节度之师。大盗既灭,武夫、战卒有功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始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朱全忠以梁,李克用以晋,更犯京师,唐遂亡矣。” ⑦〔金注〕杜甫诗:“侧身天地更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