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关歌①
[原文]
回星城边落日黄②,西来气欲无太行③。柏岩双壁稍狡狯④,目成已觉心清凉。天公一夜送寒雨,千叠万叠云锦张⑤。丹厓翠壁窈万状,瑰奇娟妙难具详。绿萝萧萧罥巾角⑥,石濑飒飒渐平声衣裳。峰回径绝不知数,谽谺倏见开中央。戍楼旌竿满云直⑦,横亘长城环巨防。冠山子城瞰穷漠⑧,喷壑巨瀑闻雷琅⑨。登楼顾盼豁胸臆,四山云气争飞扬⑩。蛟龙郁律起眼底,散为霖雨周八荒⑪。关南石势更奇怪,亦如突奥连堂皇⑫。悬车束马那可度⑬,行人缘栈如秋秧。幽并泽潞此天险⑭,飞鸟欲过愁翱翔⑮。圣代即今罢烽燧⑯,空馀画角吹严霜⑰。乃知地利未足恃,此关几阅诸侯王⑱。
[注释]
①〔惠注〕《元和郡县图志》:“井陉故关在太原府广阳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李左车说成安君:‘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輜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馀不从,故败。”王伯厚《地理通释》:“陉山在真定府井陉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平,中下似井,故名之。一名土门。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 ②〔惠注〕《后魏书·地形志》:“常山郡井陉县有迴星城。”〔金注〕张守节《史记正义》:“绵蔓水一名阜将,一名洄星。自并州流入井陉界,信背水阵,即此水也。”此作迴,未详。 ③〔金注〕太行山在绛县东南二十里。苏轼诗:“太行西来万马屯。” ④〔金注〕《明一统志》:“柏岩山在保定府唐县西北四十里。下有柏岩院。” ⑤〔金注〕李白《庐山谣》:“屏风万叠云锦张。” ⑥〔金注〕鲍照《芜城赋》:“荒葛罥涂。”李善曰:“罥,犹结也。”《声类》曰:“罥,係也。” ⑦〔惠注〕少陵《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注:“城在山上,故曰石城。” ⑧〔惠注〕《蜀道驿程记》:“关下峰回径断,呀然中开。忽见戍楼雉堞冠山而出。”班固《西都赋》:“丰冠山之朱堂。”注云:“殿居山上,故曰冠云。”《水经注》:“菀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城。川,世谓之子城川。子城,谓小城也。” ⑨〔惠注〕左思《吴都赋》:“菈擸雷硠。”李善曰:“崩弛之声。”《释名》“雷,硠也。如转物有所硠雷之声也。”〔金注〕韩愈诗:“垠厓画崩豁,乾坤摆雷硠。” ⑩〔惠注〕《蜀道驿程记》:“登楼小憩,观诸山出云,浓绿蓊郁。飞瀑淙潺,争流竞响。”杨雄《甘泉赋》:“云飞扬兮雨滂沛。” ⑪〔金注〕谢瞻诗:“裁成被八荒。”李善曰:“《汉书》曰:监八方,被八荒。” ⑫〔惠注〕《御览》:《尔雅》曰:“西南隅谓之奥,东南隅谓之突。”郭璞曰:“穾,闇也。”犍为舍人曰:“东北万物生,蜇虫必出,无不由户突。”少陵《秦州见除目》诗:“文章开突奥。”注:“突,说文作窔,深也。”《荀子》:“奥窔之间。”少陵《铁堂峡》诗:“硤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注:“谓山台之如堂皇,硖藏于两山之间。”《汉书·胡建传》:“列坐堂皇上。”师古曰:“室无四壁曰皇。”〔金注〕《尔雅》:“室东南隅谓之突,西南隅谓之奥。”邢昺疏:“隐奥之处也。突亦隐暗之义也。” ⑬〔惠注〕《齐语》:“桓公曰:悬车束马,以逾太行。”〔金注〕《管子》:“桓公征孤竹之君,悬车束马,逾太行至卑耳之山。” ⑭〔金注〕按:顺天府为幽州,大同府为并州,上党为泽州。秦置上党郡,治长子,晋徙治潞县,后周始置潞州。《易·坎卦》:“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⑮〔惠注〕韦庄《天井关》诗:“守吏不教飞鸟过,赤眉何路到吾乡。” ⑯〔惠注〕《汉书·司马相如传》:“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孟康曰:“烽如覆米䉛,悬著契皋头,有寇则举之。燧积薪,有寇则燔然之也。”汪棣曰:《后汉书·马成传》:“缮治障塞,太原至井陉,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堠。”《唐律疏议》:“烽堠谓从缘边置烽,连于京邑,烽燧相应,以备非常。” ⑰〔金注〕杜甫诗:“城阙秋生画角哀。”王维诗:“画角起边愁。” ⑱〔惠注〕《汉书·高祖纪》:“愿从诸侯王。”服虔曰:“汉名王为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