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①
[原文]
朝出玄武门②,云垂雨忽冻③。登登天柱山,千盘堕澒洞。峥嵘逾巴阆④,槎牙过秦凤⑤。陟岭如累棋⑥,下谷如入瓮⑦。心俯尻益高⑧,足缩目先送⑨。敢嗟鸟兽群,稍喜徒旅众。我有大羽箭⑩,丽龟辄命中⑪。於菟昂其首⑫,饮羽乃不动⑬。道旁松合抱,巨可任梁栋⑭。惜哉野蔓缠,不蒙匠石用⑮。绝顶见岷山⑯,青城亦伯仲⑰。一气连诸蕃⑱,三州实西控⑲。太平幸无事,左髻时入贡⑳。念彼松姚戍㉑,坐甲苦饥冻㉒。俯临陆海雄㉓,仰视天宇空。长啸千仞冈㉔,出险忽如梦㉕。
[注释]
①〔惠注〕《元和郡县图志》:“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梓州玄武县西南四十里。”《益州于役记》:“山极高峻,横亘于中江汉州之间。”《明一统志》:“山在潼川州中江县西南,山峦孤秀如柱。”按:中江,隋玄武县,唐属梓州。〔金注〕《四川总志》:“天柱山在中江县治西南二十里。” ②〔惠注〕《御览》:《九州要记》曰:“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麈尾入贡。”《华阳国志》:“玄武山一名三嵎山,在中江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闭不达,死于此。后没地中,民掘取其骨入药。”按:玄武门,今中江县之西门也。〔金注〕《隋书·地理志》:“玄武县属蜀郡,后周置。”《四川总志》:“玄武山在中江县治东南一里,一名大雄山。旧有真武祠,今废。隋有玄武县,以此山名。”按:先生《蜀道驿程记》:“闰七月二十七日次中江县,本汉五城,隋曰玄武。二十八日雨,西门渡江。”是玄武门当即县之西门也。 ③〔金注〕《楚辞·九歌》:“使冻雨兮洒尘。”郭璞《尔雅》注:“江东呼暴雨为冻雨。” ④〔惠注〕保宁阆中,汉属巴郡。其属有巴州,即古巴子国,故称巴阆。汉中凤县,本秦陇西郡。有凤岭最高,故称秦凤。先生是行,经秦凤巴阆而至潼川州,故历言之。《益州于役记》:“天柱山高岩重岭,陟降甚于秦栈。”〔金注〕《唐书·地理志》:“阆中县,汉属巴郡,梁置北巴州。” ⑤〔金注〕《明一统志》:“秦州,汉天水,魏秦州。”又:“凤县,秦陇西地,后魏梁泉,西魏凤州,隋河池。” ⑥〔金注〕《史记·春申君列传》:“致至则危,累棋是也。” ⑦〔惠注〕入瓮,见《唐书·酷吏传》。 ⑧〔惠注〕《汉书·东方朔传》:“尻益高者,鹤俛啄也。” ⑨〔金注〕《左传·桓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 ⑩〔惠注〕少陵《丹青引》:“猛士腰间大羽箭。”过春山曰:郭钰《送友人从军兼呈谢君绩参军》诗:“我有大羽箭,不杀南飞鸿。”〔金注〕段成式《酉阳杂俎》:“太宗好用四羽大笴长常箭。” ⑪〔惠注〕《汉书·李陵传》:“射命中。”〔金注〕《左传·宣十二年》:“射麋丽龟。”杜预曰:“畜背隆处曰龟。” ⑫〔金注〕《左传·宣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⑬〔惠注〕《韩诗外传》:“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 ⑭〔金注〕刘义庆《世说》:“孙兴公斋前种松一株,高世远时亦邻居,谓孙曰:松树非不可爱,但永无栋梁之用。” ⑮〔金注〕《庄子·人间世篇》:“匠石之齐,至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观者如市,匠石不顾。” ⑯〔惠注〕《方舆胜览》:“岷山即汶山,去青城石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山岭停雪当深百丈,夏月始泮。在茂州永康军导江县西北三十里。”〔金注〕《成都府志》:“岷山在茂州,即陇山之南首,直上六十里,可望成都。岷江之源出此山,经茂威二州,至新津界。” ⑰〔惠注〕《方舆胜览》:“青城山在永康军青城县北三十二里,一名赤城,一名赤城都。”〔金注〕郦道元《水经注》:“文井江上有长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南有青城山。”《玉匮经》:“青城山,黄帝封为五岳丈人,在岷山之南。” ⑱〔金注〕《新唐书·高適传》:“疏曰:由茂而西,经羌中、平戎等城,界吐蕃,濒边诸城,皆仰给剑南。又平戎以西数城,皆在穷山之颠,蹊隧险绝,运粮束马之路,坐甲无人之乡。”李宗谔《图经》:“维州南界江城,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高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冲。” ⑲〔金注〕《新唐书·吐蕃传》:“大中三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复原州,取石门镇六。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诏为威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复萧关;凤翔收秦州。乾元后,陇右、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皆失之。” ⑳〔惠注〕左思《魏都赋》:“魅髻而左言。”刘渊林曰:“杨雄《蜀记》曰:蜀之先代,人民椎结,不晓文字。”按:左髻者,左言椎髻也。结与髻同。 ㉑〔惠注〕《御览》:《十道志》曰:“松州交川郡,《禹贡》梁州之域。又有雍州之域,秦汉诸羌居焉。”《图经》曰:“郡有甘松岭,因以为名。”《十道志》曰:“姚州云南郡,盖秦越之地,亦为西王国。汉武开之,置益州部濆池泽,后因为益州之云南、弄栋二县也。”〔金注〕《新唐书·地理志》:“松州交州郡属剑南道,以地产甘松名。姚州云南郡属剑南道。”《元和郡县志》:“武德四年,安抚大使以此中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㉒〔惠注〕《左传补注》:“兵法有立陈坐陈,见《尉缭子》。立陈所以行也,坐陈所以止也。传曰:‘楚人坐其北门。’又曰:‘裹粮坐甲。’又曰:‘王使甲坐于道。’又曰:‘士皆坐列。’《司马法》曰:‘徒以坐固’《荀子》曰:‘庶士介而坐道。’皆坐陈也。杜预于桓十年注训坐为守,盖未通于古义,故备及之。”〔金注〕《左传·文十二年》:“裹粮坐甲,固敌是求。” ㉓〔金注〕常璩《华阳国志》:“李冰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溉灌三郡,开稻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㉔〔惠注〕左思《詠史》诗:“振衣千仞冈。” ㉕〔惠注〕《蜀道驿程记》:“下天柱山渡河,野宿汉州界。自闰七月朔入栈,时逾旬月,逾历二千,至此始出山。杜诗:‘连山西南断,始见千里豁。’信为实录。连山,疑即天柱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