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光福塔望穹窿灵岩诸山怀古①

登光福塔望穹窿灵岩诸山怀古

[原文]

昨登擅胜阁,遥遥见湖滨。聚沙瞩高妙,珠露高由旬。山趾理归棹,中流望嶙峋。铃铎天际语,狮象云中蹲。揽衣造峰顶,大千俯微尘。悟彼解脱义,得此清净身。名山缭四隅,出没媚烟晨。眺远迹方遐,怀古情弥辛。采香已荒径,菱歌尚含颦。馆娃一片石,千载为沾巾。回身望胥口,落日悲孤臣

[注释]

①〔惠注〕《王氏姑苏志》:“光福讲寺,梁大同间建寺,有舍利塔。”《吴郡图经续记》:“穹窿山在吴县西六十里。”范成大《吴郡志》:“灵岩山,即古石鼓山,又名砚石山。”〔金注〕《吴县志》:“穹窿山于吴山为最高。”《吴地志》云:“两岭相趋,名曰铜岭。”又:“灵岩山,在县西三十里,高三百六十丈,一名石鼓山,又名砚石山。”  ②〔惠注〕吴宽《西山游记》:“虎山桥南有擅胜阁。”  ③〔惠注〕《法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徐陵《双林寺傅大士碑》:“聚沙画地,皆因图果;芥子庵罗,无碍褊陋。”孟襄阳《登总持寺浮屠》诗:“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④〔惠注〕《翻译名义集》:“逾缮那,《西域记》云:旧曰由旬,又曰由延。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金注〕吴均《西京杂记》:“露则结珠而成。”王融《风赋》:“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夕望山灯》诗:“涸浦如珠露。”《瞿昙论》:“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今之二里也;八拘卢舍为一由旬,今十六里也。”  ⑤〔惠注〕扬雄《甘泉赋》:“岭巆嶙峋,洞无厓兮。”师古曰:“嶙峋,节级貌。嶙音邻,峋音荀。”  ⑥〔惠注〕《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屠,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刹上周匝皆垂金铎。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音,闻及十馀里。”  ⑦〔惠注〕《北山录》:“千倍中千为一大千。”注:“一千个中千界,一千个三禅,名一大千界也。”《金刚经》注:“大千者,一万小世界。”《法华经》:“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土复尽未为尘,一尘为劫,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金刚经》:“三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金注〕《维摩经》:“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释应之《金刚经》注:“大千者,一万小世界。”《法华经》:“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是诸佛土,若算师知其数否?”  ⑧〔惠注〕《维摩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金注〕释道原《传灯录》:“观四维上下,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⑨〔金注〕《法华经》:“世尊见大神力出广长舌,清净法身。佛言三身:法身者,清净无相之身也;化身者,受生示现之身也;报身者,功德庄严之身也。”苏轼诗:“山色岂非清净身。”  ⑩〔惠注〕《御览》:董监《吴地记》曰:“香山,吴王遣美人采香于山,因以为名,故有采香径。”范成大《吴郡志》:“山前十里,有采香径,斜横如卧箭。”  ⑪〔惠注〕张景阳《七命》:“榜人奏采菱之歌。”太白《苏台怀古》诗:“菱歌清唱不胜春。”〔金注〕《江南弄》:“七曲,一日采菱。”  ⑫〔惠注〕《吴越春秋》:“阖闾城西砚石山上,有馆娃宫。”〔金注〕《越绝书》:“吴王于砚石山置馆娃宫。”  ⑬〔金注〕范成大《吴郡志》:“胥口在木渎西十里,出太湖之口也。上有胥山。”《通志》:“胥口乃太湖之委,其水达于郡城之胥门,出香山、胥山之间,两山对峙,中一水曰胥口。”  ⑭〔金注〕谓子胥也。

惠注引《国雅》评云:“章法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