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杂诗十四首①
[原文]
年来肠断秣陵舟②,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③,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释]
①〔惠注〕《白门集·序》:“青溪佳丽,白下冶游;空存小姑之祠,无复圣郎之曲。渡名桃叶,怀王令之风流;湖近莫愁,忆卢家之旧事。高卧邀笛之步,偶成击钵之吟。调类清商,语多杂兴。以所居在秦淮之侧,故所咏皆秦淮之事云尔。”徐夔曰:许嵩《建康实录》:“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自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锺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金注〕《金陵志》:“秦淮水在上元县治东南三里。” ②〔金注〕《南畿志》:“金陵邑,秦改秣陵。” ③〔惠注〕曾公《类说》:“金楼子曰:雨之细者,如织悬丝。”按:“雨丝风片”,见汤若士乐府。何堂曰:卓人月《秦淮竹枝》:“雨丝风片有时有,云黛烟鬟无日无。”沈大成曰:元微之《景申秋》诗:“雨柳枝枝弱,风光片片斜。”“风片”本此。
[原文]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馀一片青溪水①,犹傍南朝江令居②。
[注释]
①〔惠注〕许嵩《建康实录》:“吴赤乌四年冬,凿东渠,名为青溪。”乐史《寰宇记》:“青溪在县东六里,阔五丈,深八尺,以泄真武湖水。”〔金注〕《南畿志》:“青溪发源锺山。吴凿东渠,名青溪,九曲。” ②〔惠注〕陶季直《京都记》:“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埭。尚书孙玚、尚书令江总宅,当时并列溪北。”〔金注〕张敦颐《六朝事迹》:“溪北有江总宅。”王安石诗:“往时江总宅,近在青溪曲。”
[原文]
桃叶桃根最有情①,瑯琊风调旧知名②。即看渡口花空发③,更有何人打桨迎。
[注释]
①〔金注〕见卷一《秋柳》诗。 ②〔金注〕见同上。 ③〔惠注〕祝穆《方舆胜览》:“桃叶渡,一名南浦渡。”《金陵览古》:“在秦淮口。”
[原文]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①。
[注释]
①〔金注〕见卷一《秋柳》诗。
惠注引《国雅》评云:“讽此便已想见张绪。”
[原文]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①。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②。
[注释]
①〔惠注〕徐夔曰:古乐府:“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摧送莫愁来。”〔金注〕洪迈《容斋随笔》:“莫愁,郢州石城人。古辞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是也。近世周美成《西河》一阕,专咏‘金陵有莫愁,艇子曾系’之语,岂非误指石头城为石城乎?”梅鼎祚曰:“金陵莫愁湖,以石城误名耳,非误始周也。” ②〔惠注〕陈沂《南畿志》:“莫愁湖在三山门外,有妓卢莫愁,家湖上,故名。唐吴融诗:莫愁家在石城西。”周在浚《金陵古迹诗》注:“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其曲云: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在楚无疑。今石头城下有莫愁湖,盖因石头城与石城之讹,遂以为莫愁所居。”
惠注引《国雅》评云:“眼前话一时说不到,可称神品,此即六朝乐府也。”
[原文]
青溪水木最清华①,王谢乌衣六代夸②。不奈更寻江总宅③,寒烟已失段侯家④。
[注释]
①〔惠注〕太白《青溪》诗:“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此言宣城之青溪也。谢混《游西池》诗:“水木湛清华。” ②〔惠注〕《方舆胜览》:“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王导自卜乌衣宅。”《南史·谢密传》:“叔父混风格高亢,少所受〔交〕纳,唯与从族子灵运、瞻、晦等,并以文义赏宴,居住乌衣巷,其外虽高流时誉,莫敢造门。”〔金注〕祝穆《方舆胜览》:“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王、谢子弟所居。” ③〔惠注〕江总《南还寻草宅》诗:“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 ④〔惠注〕徐夔曰:张敦颐《六朝事迹》:“江令宅在秦淮,今城东段大夫约之宅,即其地也。故王荆公诗云:‘昔时江令宅,今日段侯家。’此可验也。”
[原文]
当年赐第有辉光①,开国中山异姓王②。莫问万春园旧事③,朱门草没大功坊④。
[注释]
①〔金注〕《汉书·张放传》:“帝赐甲第。” ②〔惠注〕《汉书》有异姓诸侯王表。〔金注〕郭璞诗:“五百年生异姓王。” ③〔金注〕《南畿志》:“南朝宫城门东曰万春。”园未详。 ④〔惠注〕陈沂《金陵世纪》:“中山武宁王宅,在聚宝门内,出秦淮。国朝功臣,仁信忠慎,无出徐达之右者。故圣祖定功为第一,拜中书左丞相,改封魏国公,赐第名大功坊。”〔金注〕董穀《碧里杂存》:“南京旧内,在今应天府之左。高皇帝建大内宫殿,既成,迁居之,旧内虚焉。他日召中山饮乐甚,即以是赐之。”《南畿志》:“大功坊,东抵秦淮,西通古御街,中山王徐达第宅在焉。”
[原文]
新歌细字写冰纨①,小部君王带笑看②。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③。弘光时,阮司马以吴绫作朱丝阑,书《燕子笺》诸剧进宫中。
[注释]
①〔惠注〕夏复《续幸存录》:“阮圆海之出也,满朝大哄,如王孙蕃、左光先、詹兆恒,各有专疏。王疏曰:枢辅以大铖为知兵乎?则《燕子笺》、《春灯谜》,枕上之阴符,而床头之黄石也。《燕子笺》、《春灯谜》是阮所作传奇,此等亵词,岂是告君之体!” ②〔惠注〕徐夔曰:《太真外传》“上命小部音声,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于长生殿奏新曲。”《续幸存录》:“福王狎近匪人,巷谈里唱,流入大内。梨园子弟供奉后庭,教坊乐官出入朝房。诸大老无以目之,共呼为老神仙,遂有夤缘求进者。呜呼,霓裳之曲未终,凝碧之歌已奏,哀哉!” ③〔惠注〕《池北偶谈》:“金陵八十老人丁胤,常与予游祖堂寺,憩呈剑堂,指示予曰:‘此阮怀宁度曲处也。’阮避人于此山,每夕与狎客饮,以三鼓为节。客倦罢去,阮挑灯作传奇,达旦不寝以为常。《燕子笺》、《双金榜》、《狮子赚》诸传奇,皆成于此。《所知录》云:大铖既降本朝,在营中,诸公闻其有《春灯》诸剧,问能度曲否?大铖即执板顿足而唱,以侑酒。”徐夔曰:《南史·恩倖传》:“孔范,字法言,后主即位,为都官尚书,与江总等,并为狎客。”
[原文]
旧院风流数顿杨①,梨园往事泪沾裳。尊前白发谈天宝,零落人间脱十娘②。
[注释]
①〔惠注〕徐夔曰:余澹心《板桥杂志》:“顿文字小文,琵琶顿老孙女,性聪慧,略识文义,唐诗皆能成诵。授以琵琶,不屑学;学鼓琴,又字琴心。”钱牧翁《列朝诗传》:“杨玉香,金陵娼家女,年十五,色艺绝伦。与闽人林景清题诗唱和,遂许嫁景清。别六年,景清复南游,舟泊白沙,月夜见玉香,欢好如平生。天将曙,不复见。至金陵访之,则死经年矣。”〔金注〕余怀《板桥杂记》:“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曹大章《秦淮士女表》:“当时二十四楼,分列秦淮之市。其后遂毁。所存独六院而已,所艳独旧院而已。”潘之恒《曲中志》:“金陵杨玉香,色艺绝群,读书不与俗人偶。独居一室,贵游慕之,即千金不肯破颜。姊曰邵三,亦一时之秀。孝廉林景清访邵三,因穴壁窥,玉香方倚床伫立,若有所思。顷之,命侍儿取琵琶,作数曲,歌曰:‘销尽炉香独掩门,琵琶声断月黄昏。愁心政恐花相笑,不敢花前拭泪痕。’” ②〔惠注〕《池北偶谈》:“金陵旧院有顿、脱诸姓,皆元人没入教坊者。顺治末,予在江宁,闻脱十娘者,年八十尚在。万历中,北里之尤也。予感而赋之。”
惠注引《国雅》评云:“‘闲坐说玄宗’,我辈偏有此感触。”
[原文]
傅寿清歌沙嫩箫①,红牙紫玉夜相邀②。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③。
[注释]
①〔惠注〕徐夔曰:《板桥杂志》“沙才美而艳,丰而逸,善吹箫度曲。其妹曰嫩,游吴郡,居虎丘之半塘,一时名噪,人以二乔目之。”按:姚旅《露书》:“沙嫩,字未央,工楷书。”〔金注〕徐釚《本事诗》注:“傅寿,字灵修,旧院妓,能弦索,喜登场演剧。沙,名宛在,字嫩儿,桃叶女郎,有《蝶香集》。当时曲中以沙嫩箫为第一。” ②〔惠注〕《宋史·钱俶传》:“太平兴国三年,俶贡红牙乐器二十二事。”《辽史·太宗纪》:“七年秋,唐遣使遗红牙笙。”胡侍《墅谈》:“黄鲁直《醉落魄》词云:‘红牙板歇,韶声断、六么初彻。’”《吹剑续录》云:“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世多不晓红牙之说。按《岭表录异记》云: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红,最堪为笏。当时用此为拍板尔。宋朝又有红象牙管。”赞宁《物类相感志》:“西凉李暠有紫玉箫。”〔金注〕陆友仁《研北杂志》:“赵子固歌古乐府,自执红牙以节曲。”揭傒斯诗:“叠应红牙拍。”张翥词:“红牙小拍。”萧方《三十国春秋》:“盗发张骏墓,得紫玉箫。” ③〔金注〕余怀《板桥杂记》:“长板桥在院墙外数十步,鹫峰、西寺夹之,中山东花园亘其前,秦淮朱雀桁绕其后。”徐釚《本事诗》注:“旧院有长板桥为最胜,今院址为菜圃,独板桥尚存。”
[原文]
新月高高夜漏分①,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口诸年少②,解唱当年白练裙③。
[注释]
①〔惠注〕太白《捣衣篇》:“明月高高刻漏长。” ②〔金注〕曹大章《秦淮士女表》:“张奴儿,旧院石桥街住。”按:石桥巷当近旧院。 ③〔惠注〕《白门集》注:“《白练裙》剧,万历中休宁吴非熊、新城郑应尼嘲马湘兰作也。”徐夔曰:《板桥杂志》:“南都郑应尼公车下第,游长干。时曲中马湘兰负盛名,与王百毂为文字饮,遇应尼不以礼。应尼作《白练裙》杂剧,极其调谑。召湘兰观之,微笑而已。”〔金注〕徐釚《本事诗》注:“《白练裙》,吴非熊、郑应尼同作。”
惠注引《国雅》评云:“并令思王百毂、潘景升。”
[原文]
玉窗清晓拂多罗①,处处凭栏更踏歌。尽日凝妆明镜里②,水晶帘影映横波③。
[注释]
①〔惠注〕《御览》:《纂文》曰:“多罗,粉器。”康泰《扶南传》曰:“扶南国王,以纯金多罗遗毗骞王。”杨慎《谢花启秀》:“多罗,奁器名。本脂盝之讹也。”按:徐君注以多罗为贝多树也。〔金注〕按:《南史·扶南国传》:“毗骞国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据此,《御览》所引为误。 ②〔金注〕王昌龄诗:“春日凝妆上翠楼。” ③〔金注〕宋之问诗:“水晶帘外转逶迤。”李商隐诗:“玉楼仍是水晶帘。”傅毅《舞赋》:“目流睇而横波。”李善曰:“言目斜视如水横流也。”李白诗:“昔时横波目,今为流泪泉。”李商隐诗:“道却横波字,人前莫谩羞。”
惠注引《国雅》评云:“艳极,亦静极。”
[原文〕北里新词那易闻①,欲乘秋水问湘君。传来好句红鹦鹉,今日青溪有范云②。云字双玉,有《红鹦鹉》诗,最佳。
[注释]
①〔惠注〕徐夔曰:孙棨《北里志》:“平康里入北里,诸妓所居。”〔金注〕见卷一《白纻词》。 ②〔惠注〕《续本事诗》:“双玉,秦淮女子。文舍人启美有‘相逢恨少珠千斛,问字云从玉一双’之句。”
[原文]
十里清淮水蔚蓝①,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②,不见题诗纪阿男③。阿男《秋柳》句云:栖鸦流水点秋光。诗人伯紫之妹也。
[注释]
①〔惠注〕陆游《笔记》:“蔚蓝,乃隐语天名。杜子美《梓州金华山》诗:‘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韩子苍乃云:‘水色天光共蔚蓝。’直谓天与水之色,俱如蓝也。”〔金注〕《度人经》:“郁蓝玉明天。” ②〔惠注〕《池北偶谈》载其全首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③〔惠注〕《渔洋诗话》:“阿男,名映淮,后适莒州杜氏,以节闻。伯紫与余书云:‘公诗即史,乃以青灯白发之嫠妇,与莫愁、桃叶同列,后人其谓之何?’余谢之。后入为仪郎,乃力主覆疏,旌其闾,笑曰:‘聊以忏悔少年绮语之过。’”
惠注引《国雅》总评云:“唐人《水调》,《竹枝》等歌,悉从汉魏六朝乐府陶冶而出,故高者风神独绝,而古意内含,直可一唱三叹。米元章书不使一实笔,庶几得之。《秦淮杂诗》偶而游戏,已参上乘,一切叫噪之病尽除。有心者读之,如闻雍门之瑟矣。”
惠按:钝翁《白门诗集序》:“贻上再至白门,馆于布衣丁继之氏。丁故家秦淮,距邀笛步不数弓,贻上心喜,遂往来赋诗其间。丁年七十有八,为人少习声伎,与歙县潘景升、福清林茂之游最稔,数出入南曲中,及见马湘兰、沙宛在之属。故能为贻上缕述曲中遗事,娓娓不倦。贻上心益喜,辄掇拾其语入《秦淮杂诗》中。诗益流丽悱恻,可咏可诵。噫,亦异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