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尉竹枝词六首

邓尉竹枝词六首

[原文]

二月梅花烂熳开,游人多自虎山来。新安坞畔重重树,画舫青油日几回。

[注释]

①〔惠注〕杨循吉《吴邑志》:“南宫乡新安里,在县西长沙山管都四,离城五十七里。”

[原文]

邓尉山头片雨晴,司徒庙下晚潮生。却登七十二峰阁,玉柱银房相向明

[注释]

①〔惠注〕徐祯起先生《光福邓司徒庙碑阴》:“汉世祖中兴洛阳,司徒杖策以从。考其里籍,盖在南阳新野。其在吴中庙记,不知起于何年。山又名邓尉,庙在太湖以东,去城南约五十里。”《邓尉圣恩寺志》:“庙在青芝山北。”  ②〔惠注〕邵长蘅《青门剩稿》:“弹山在玄墓西南六里,山故有七十二峰阁,阁居山巅,有李西涯篆书题。阁后稍东百馀步,正面太湖,七十二峰若可数”云。按《志》:弹山亦名潭山,故土人呼潭东、潭西也。〔金注〕《吴县志》:“弹山在西碛之左,其首在湖滨,身横亘六七里,直接青芝。濒湖处有七十二峰阁,所据极胜。”  ③〔惠注〕徐夔曰:蔡升《震泽编》:“林屋洞中,有石室、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

惠注引《国雅》评云:“好点缀。”

[原文]

西施洞望米堆山,夕翠朝烟拥髻鬟。不道鸱夷曾载去,至今人在五湖间

[注释]

①〔惠注〕范成大《吴郡志》:“西施洞在灵岩之腰,山即馆娃宫所在,故西施洞在焉。”〔金注〕《吴县志》:“灵岩山百步街之南,为西施洞。”  ②〔金注〕陆游诗:“烟雨千峰拥髻鬟。”  ③〔惠注〕徐夔曰:《西溪丛语》:“《吴越春秋》云:‘吴亡而西子被杀。’杜牧之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后人遂云范蠡将西子去。尝疑之。别无所考。”栋按:陆广微《吴地记》:“《越绝书》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今《越绝书》无此条,盖非全书也。  ④〔金注〕见前《姑苏怀古》诗。

惠注引《国雅》评云:“视前人西湖语,更为深婉,仿佛见之。”

[原文]

西来铜井又铜坑,山势高低有二名。试上龟峰光福塔,白波翠巘两边生

[注释]

①〔惠注〕卢熊《苏州府志》:“铜坑山在吴县西南七十二里,一名铜井山。”《吴县志》:“铜井在邓尉西。旧志云即铜坑,今山中别指其地一小山,名铜坑,不知其故。”  ②〔惠注〕《王氏姑苏志》:“光福讲寺,在吴县邓尉山龟峰上。梁大同间建寺,有舍利塔。”〔金注〕《吴县志》:“邓尉山北有龟山,光福塔在焉。”  ③〔惠注〕袁宏道《游光福记》:“碧栏红亭,与白波翠巘相映发,山水园池之胜,可谓兼之。”〔金注〕《吴县志》:“青芝山在邓尉西南,袁宏道所谓‘山间松万本,参云翳日,碧阑红榭,与白波翠巘相映发’者是也。”

[原文]

枫桥估客入山来,艓子多从木渎开。玛瑙冰盘堆万颗,西林五月熟杨梅

[注释]

①〔惠注〕《吴郡图经》:“枫桥在吴县西九里。”  ②〔惠注〕少陵《最能行》:“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杜田《补遗》:“艓,小舟名,音叶,言轻如小叶也。”吴曾《漫录》:“《切韵》、《玉篇》并不载艓字。余按王智深《宋记》云:‘司空刘休范举兵,潜作舰艓。’则艓字不为无本也。”戴暠《钓竿》诗:“蕖花装小艓。”《王氏姑苏志》:“木渎,去吴县西南三十里。吴宽诗:‘舟行三十里,初向渎川过。’”〔金注〕陆广微《吴地记》:“木渎镇,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③〔金注〕《唐书·裴行俭传》:“平都支、遮匐,获玛瑙盘,广二尺。”杜甫诗:“内府殷红玛瑙盘。”韩愈诗:“冰盘夏荐碧实脆。”苏轼诗:“冰盘荐此赪虬珠。”  ④〔惠注〕杨循吉《吴邑志》:“杨梅为吴中名品,出光福山、铜山第一,聚坞次之,洞庭所产尤多。”朱楷曰:《临海异物志》:“杨梅其子大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子,味甜酸。”〔金注〕蔡升《震泽编》:“杨梅东出余坞,西出塘里。”都穆《游郡西诸山记》:“玄墓山多杨梅。”吴宽诗:“铜坑山下遍杨梅。”

[原文]

绿黛遥浮玉镜间,峰峦千叠水弯环。居人却厌真山好,玄墓南头看假山

[注释]

①〔惠注〕“玉镜”,谓太湖;“绿黛”,谓太湖诸山。  ②〔惠注〕申文定《游袁墓山诗序》:“山半掘土得奇石,人呼为假山。”邵长蘅《青门剩稿》:“圣恩寺后真假山,石玲珑类人工镂凿,故名以真冒假,为之一笑。”〔金注〕《吴县志》:“玄墓山后,奇石在焉,俗谓之真假山,石类太湖,天然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