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子祠下作①
[原文]
我行延陵城②,怀古心菀结。让德邈已远,流风缅曩哲。州来季当立③,高怀宁讵屑?躬耕表遐志,亮哉子臧节④。慕义永无穷⑤,穹碑字难灭⑥。所悲於潜役⑦,国乱相更迭⑧。伍胥进勇士⑨,专诸践王血⑩。逊位固高义,复命忍臣列⑪。春秋不名贤,书札理当晰⑫。呜呼三代后,斯风久沦绝。廉节起顽懦,尚论义常窃。缟纻思古人⑬,空祠飒寒雪。
[注释]
①〔金注〕欧阳忞《舆地广记》:“延陵季子祠,在延陵镇九里庙中,有孔子所题十字碑。” ②〔惠注〕《史记索隐》:“《太康地理志》曰:故延陵邑,季札所居,栗头有季札词。”〔金注〕《吴越春秋》注:“延陵为毗陵郡,又为晋陵郡,今常州也。” ③〔惠注〕杜预《左传》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封州来,故曰延州来。”〔金注〕赵晔《吴越春秋》:“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贤,欲立之,季札让。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诸樊曰:‘敢不如命。’” ④〔惠注〕《左传》襄十四年事。〔金注〕赵晔《吴越春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谢曰:‘昔曹公卒,庶存適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归,曹公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 ⑤〔惠注〕《吴世家》:“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⑥〔惠注〕王象之《舆地碑记目》:“江阴军季子墓铭有十大字,云: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按欧阳公《集古录》云:季子墓志,相传以为孔子所书。张从申记云:石湮灭,开元中,玄宗命殷仲容摹其书以传。然则开元之前已有本矣。”于奕正《天下金石志》:“江阴县周季札墓碑,相传为孔子书。石久湮没,宋朱彦复重刻。丹阳晋陵庙,亦有此十字。”〔金注〕《南畿志》:“季札墓在申港,孔子表其墓曰:乌乎有吴延陵季子之墓,谓之十字碑。唐殷仲容摹本,宋郡守朱彦刻石。”吾丘衍《学古编》:“按古法帖,‘於乎有吴君子’而已。今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又因‘君’字作‘季’字。” ⑦〔惠注〕《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楚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於潜,吴师不能退。吴公子光使鱄设诸弑王。”杜预曰:“潜,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按:春秋之潜邑,今安庆潜山县。於潜今属杭州,诗以潜为於潜,疑误。〔金注〕《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子使公子掩馀帅师围潜,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 ⑧〔惠注〕谓吴弟兄迭为君:谒死,而馀祭立;馀祭死,而夷昧立;夷昧死,而僚以长庶即之。阖闾于是起而弑僚。皆见《公羊传·襄二十九年》。〔金注〕《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公子光曰:‘此时也,不可失也。’告鱄设诸曰:‘不索,何获?’”详见卷四《双剑行》。 ⑨〔金注〕《左传·昭二十年》:“员如吴,为之求士,乃见鱄设诸焉。” ⑩〔金注〕见卷四《双剑行》。 ⑪〔金注〕《左传·昭二十七年》:“光弑王,季子至,复命哭墓,复位以待。”《公羊传》:“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耳。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⑫〔惠注〕《公羊春秋·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传曰: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又曰:“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⑬〔金注〕《左传·襄二十九年》:“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