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无言归黄山四首①
[原文]
昨梦黄山碧溪月,白云三十六峰深②。朝来却送沧洲逸,兴发还为吴会吟③。
[注释]
①〔惠注〕杜于皇《送孙无言归黄山序》:“新安孙子无言,侨居广陵有年矣。一旦忽遍告友生曰:‘默且归黄山。’于是诸友生之能言者,多为文以赠其行。”罗愿《新安志》:“黄山旧名黟山,在歙县西北百二十八里,高千一百八十仞。东南则歙,西南为休宁,西则蔽于宁国府之太平县。《汉书》:会稽太守上虞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而世复相传黄帝尝命驾与容城子、浮丘公同游,合丹于山,其后又有仙人曹、阮之属,故有浮丘、容城之峰,曹谿、阮谿。唐天宝六年,敕改为黄山。西北山势中坼,望之若太华,故自前世,亦名小华山。有峰三十六,其水源亦三十六,谿二十四,洞十有二,岩八,灵迹至不可胜数。”〔金注〕《扬州府人物志》:“孙默,字无言,休宁人,客居维扬。工诗,广交游,经淮南者,无不过访,风雅声气,不介而孚。家贫,欲归黄山旧隐,海内才人作诗以送。” ②〔金注〕元汪泽民《游黄山记》:“所谓三十六峰者,骈列舒张,横绝天表。” ③〔惠注〕太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诗:“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又云:“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原文]
未能采药入青城①,且傍浮丘毕此生②。知君西渡松明水,已有群仙抗手迎③。
[注释]
①〔惠注〕徐夔曰:《原化记》:“唐高宗显庆中,有蜀郡青城民,不知姓名,常采药青城下。”〔金注〕释赞宁《蜀中十志》:“潜夫张不群,入青城采药,浃旬不返。” ②〔惠注〕《黄山图经》:“轩辕黄帝获灵丹于浮丘公,遂思超溟渤,游蓬莱。浮丘公曰:炼金为丹,必假于山水,山秀水正,其药乃灵。惟江南黟山,据得其中,神仙止焉。帝遂命驾,与容城子、浮丘同游此山。”〔金注〕《歙县图经》:“黄山有浮丘公仙坛,是浮丘公与容成子游之处。”又:“第十三浮丘峰,下浮丘溪。” ③〔惠注〕邝露《通明水望三十六峰》诗:“三十六峰里,群仙抗手迎。”陈鼎《黄山史概》:“仙则太古有轩辕、浮丘、广成、容城、阮公、曹公,唐有罗文祐、窦子明、酿酒道士,宋元则有张尹甫、申清虚、曹元育,鸟窠道人,明则有程元旸、福旸,酒家媪之徒。”〔金注〕《尔雅》:“抗手,举手而拜也。”
[原文]
硃砂汤口三千顷①,石笋凌空一万株②。更问黄山奇绝处,天都瀑布胜匡庐③。
[注释]
①〔惠注〕徐夔曰:《黄山图经》:“峰上有硃砂汤泉,可以点茶,春时色即微红。”惠按:《方舆胜览》:“黄山第四峰,有泉沸如汤,尝涌硃砂。”〔金注〕汪师孟《黄山图经》:“汤池在黟山东紫石峰下,香泉溪中有汤池,黄帝服还丹,肌肤皴坼,浸汤泉七日,故皮随水去。” ②〔惠注〕《黄山图经》:“第十六仙人峰顶,有二石人,宛如刻成,相对而坐。《仙记》注:浮丘公与黄帝经游此处,上升之后,双石笋化成峰,可高千丈,信神仙之胜迹。俗谓南向者为轩辕黄帝,背倚一石屏,迥如玉扆,北向者为浮丘公,其下石壁高五百馀仞,猿猴亦不能到。游玩者上紫石峰望,宛如二仙人对坐。”〔金注〕钱谦益《登始信峰回望石笋矼》诗:“逦迤回望石笋矼,万峰矗矗攒穹苍。” ③〔惠注〕徐夔曰:《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明一统志》:“庐山,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名。”〔金注〕《南畿志》:“天都,黄山第一峰也。”钱谦益《天都瀑布歌》:“瀑布倒泻天都峰。”“匡庐”注见卷十一《往白鹿洞》诗。
[原文]
广陵市上贾人子①,衮衮钱刀剧可怜②。怪尔山中紫芝客③,闭门高枕梦游仙④。
[注释]
①〔惠注〕施愚山《送孙无言归黄山序》:“孙子无言,客广陵十馀年,未尝一日忘黄山。所与游者,皆为文辞送其归。予谓广陵地膻而嚣,鱼盐估客之所辐辏也;黄山为天帝之都,仙人之窟宅,其去此而归也,盖宜。”《汉书·食货志》:“桑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 ②〔金注〕应劭《风俗通》:“钱刀,俗说利旁有刀,言治生得金者,必有钱刀之祸。”《汉书》:“王莽造大刀,作契刀、错刀、五铢钱,凡四品并行。”故称钱刀也。 ③〔惠注〕徐夔曰:《高士传》:“四皓见秦坑儒,乃逃入商洛山,作《紫芝操》,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党安归!”〔金注〕见卷十一《谒白鹿洞》诗。 ④〔惠注〕赵岐《孟子章指》:“颜子闭户而高枕。”《渔洋文略》:“无言游广陵不归,新安人之家广陵者,率居奇赢,操白圭之术,而无言独为窭人居阛阓中,委巷堀门,瓶无储粟。然四方名士过广陵者,必停帆伏轼问孙处士家,屏车骑造谒。”〔金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龟兹国进一枕,色如玛瑙,枕之,则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入梦中,帝名游仙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