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行寄刘公㦷兼呈孙钟元先生①
[原文]
刘生侠气老不除②,腰间玉具缨曼胡③。目送飞鸿卧西省④,昼梦秋水思菰蒲。掉头一竿清颍尾⑤,琉璃万顷堆西湖⑥。忆昨听尔御风操,山泉抉溜松风呼。黄鹄山头一握手,戴公往迹今有无⑦?山中旧约息壤在⑧,相看一笑言非疏。旧在京师,听公㦷弹御风操,赠诗有“与君更作他年约,黄鹄山头访戴行”之句。壬寅,果相遇于黄鹄山下。此事甚奇。涛头如山五马渡⑨,酒酣夜别黄公垆⑩。平山堂上望汝颍⑪,恨无好句追欧苏。昔与汪琬程可则共槃礴⑫,看君写作苏门图⑬。怪石槎枒树萧瑟,醉墨绝似云林迂⑭。啸台鸾凤俨在耳⑮,安知嵇阮非吾徒?闻君近散万金尽,便衣扫塔辞妻孥⑯。山中有邻德不孤,苏门先生今大儒⑰。夏峰村边看秋瀑⑱,云中仿佛开精庐⑲。寻源采药去不返,空留鸟迹岩间书⑳。广陵西望连孟诸㉑,倘逢樵叟一相讯,山中服食今何如?
[注释]
①〔惠注〕王存《九域志》:“苏门山,孙登隐于此,号苏门先生。”《明一统志》:“山在卫辉府辉县西北七里。”周栎园《尺牍新钞》:“刘体仁,字公勇,颍川卫人。”钝翁《识小录序》:“公勇会有家难,弃其所得刑部主事,入苏门山,从孙征君奇逢,著隐者服。”钟元先生名奇逢,字启泰,保定容城人。〔金注〕明李濂《游百泉记》:“其城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一曰百门山,晋孙登隐此,号苏门先生。”保定容城孙征君钟元,名奇逢,字启泰,隐于新乡之夏峰村。 ②〔惠注〕《乐府解题》:“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流五陵三秦之地。或曰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公㦷《七颂堂集》:“己亥秋,以病请告,贻上投诗见留,次韵奉答云:‘结客轻千里,胡缨短后衣。东平名字老,燕市酒人稀。鑱习茯苓气,琴藏山水徽。秋霄鹤唳迥,应喜共林归。’其意气可想见也。”〔金注〕先生《池北偶谈》:“刘吏部体仁,慷慨任侠。尝游睢阳,睢阳守赠遗颇厚。归经人家墓田,徘徊久之,曰:‘地自佳,惜不合葬法,不迁必有奇祸。’迂道访其家,具为道之。曰:‘力不能迁,奈何?’刘尽解橐中装与之而去。此与《汉书》原涉事颇相类。”梁元帝《古乐府序》:“刘生不知何代人。”辞云:“游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③〔惠注〕刘向《说苑》:“经侯适魏,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珮。”《汉书》:“甘露二年,天子赐单于玉具剑。”孟康曰:“标首鐔卫,尽用玉为之也。”《庄子·说剑篇》:“曼胡之缨。”〔金注〕《后汉书·匈奴传》:“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赐以玉具剑。”《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玉具剑,”苏轼诗:“腰间玉具高,拄颐缨曼胡。”见卷一《周文矩庄子说剑图》诗。 ④〔惠注〕《晋书·徐邈传》:“邈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刘官刑部,故云西省。〔金注〕谓官刑曹也。 ⑤〔惠注〕东坡《新渡寺送任仲微》诗:“我游清颍尾,想见翠被君。”施宿曰:《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杜豫注:“颍水之尾,在下蔡。”〔金注〕杜甫《送孔巢父》诗:“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⑥〔惠注〕梁简文诗:“水净琉璃波。”少陵《渼陂》诗:“波涛万顷堆琉璃。”王直方《诗话》:“杭有西湖,而颍亦有西湖,皆为游赏之胜。” ⑦〔金注〕见卷一《招隐寺》诗。 ⑧〔金注〕《史记·甘茂列传》:“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 ⑨〔惠注〕元微之诗:“为问西州罗刹岸,涛头冲突近何如?”东坡《望海楼绝句》:“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放翁《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诗:“常忆航巨海,银山卷涛头。”欧阳忞《舆地广记》:“五马渡,在幕府山,前晋元帝与诸王渡江处。时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金注〕馀注见卷三《登天阙望金陵怀古》诗。 ⑩〔惠注〕《世说·伤逝篇》王濬冲语。 ⑪〔金注〕桑钦《水经》:“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东南过其县北。又东南颍川郏县南,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南过颍阳县西。” ⑫〔惠注〕见《庄子·田子方篇》。〔金注〕见卷一《和窟室画松歌》。 ⑬〔惠注〕康熙己亥,先生为公㦷题《苏门图》,故有“啸台鸾凤”之语。 ⑭〔惠注〕《续图绘宝鉴》:“公㦷官铨部,性嗜六法,萧疏旷远,思运高妙,乘兴寓意,亦自天然。”夏士良《图绘宝鉴》:“倪瓒生平不喜作人物,亦罕用图书,故有迂僻之称。” ⑮〔惠注〕《宗玄先生集·逸人赋》:“听苏门之永啸,若鸾凤之和鸣。”东坡《阮籍啸台》诗自注:“在尉氏东南城隅。” ⑯〔惠注〕《汉书·李陵传》注:师古曰:“便衣,谓著短衣小袖也。”《成实论·大小利业品》:“若扫僧房地,如一阎浮提;不如扫佛塔,犹如一掌处。”山谷《书王荆公骑驴图》:“金华余紫琳济老,尝冠秃巾,衣扫塔服,抱《字说》,追荆公之驴。”〔金注〕顾湄《虎阜志》:“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年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谒大慧果于径山。”陆游诗:“已著山林扫塔衣。” ⑰〔惠注〕王晫《今世说·德行篇》:“孙钟元,年十七举于乡,既乃屏弃不事,潜心濂洛诸儒之绪,家庭雍睦,如见三代气象。”汤孔伯《孙氏墓志》:“征君孙先生,幼当梁谿、吉水讲学都门之日,与鹿忠节公交修默证,以圣贤相期许。忠节既殁,独肩斯道者四十载。两朝征聘十一次,坚卧不起,故天下称为征君。”刘公㦷《七颂堂文集》:“容城钟元孙先生,今隐苏门。大臣论荐,诏征不起。年七十有七矣。仁自癸巳春见孙先生,汗愧浃背,自是猛省。年来颇不泛泛。昨岁请告之日,即思移家苏门,正为此老,不是图山水佳处俗想也。” ⑱〔惠注〕《汪氏说铃》:“孙钟元先生,居苏门夏峰村,清泉嘉树,映带茅衡,一觞一咏,翛然物外。”魏石生《孙钟元先生传》:“公慕百泉之胜,为宋邵康节、元姚、许诸儒高尚讲学之地,遂家焉。水部郎马光裕赠夏峰田庐,辟兼山堂,读《易》其中。率子若孙,躬耕自给。门人日进。”钝庵《跋刘公㦷诗》云:“公献为予言曰:苏门山谷秀丽,水竹深茂。其麓有夏峰村,村中居人不逮数十家。孙先生避世乱,流寓于此。” ⑲〔惠注〕《世说·文学篇》:“何子季与周彦伦同时精信佛法,子季别立精庐。” ⑳〔惠注〕陶岳《五代史补》:“郭忠恕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于龙山得鸟迹篆,忠恕一见,辄诵如宿习。”《御览》:《武陵记》曰:“天门山岩中,有书数十卷,人可见而不可取。”王韶之《神境记》曰:“荥阳郡北三十里,有何家岩,傍有一穴,如入幽峡而甚阔。昔有采钟乳者至此,见书三卷,竹一枝。”太白《游太山》诗:“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㉑〔金注〕见卷十《高常侍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