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①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

顺治乙未,北上公车,与家兄吏部、傅彤臣侍御赋《柳枝词》于此。忽忽十馀年矣,堤柳婆娑,无复曩时,不胜攀枝折条之感,因赋是诗。

[原文]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注释]

①〔惠注〕《任丘县志》:“高阳河自高阳县来,经赵堡口。汉献帝时民谣云: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赵北之名,殆昉于此。”  ②〔惠注〕许嵩《建康实录》注:“按《图经》,金城,吴筑,在今江乘县城东北五十里中。宋初,于此立瑯琊郡也。”〔金注〕见卷一《秋柳》诗。

[原文]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予旧赋柳枝句云:“销魂桥上销魂树,不到飞花魂亦销。”

[注释]

①〔金注〕见卷一《秋柳》诗。  ②〔惠注〕徐夔曰:《开元天宝遗事》:“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送去,为离别之地,人呼之为销魂桥也。”  ③〔惠注〕徐夔曰:庾信《枯树赋》:“昔年杨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凄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栋按:欧公诗:“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朱楷曰: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注:“仲宣在荆州,故曰汉南。”

惠按:先生《柳枝词》云:“金粉初匀柳万条,乐游原下索春饶。销魂桥上销魂树,不待飞花魂亦销。”此诗《渔洋集》不载。盖先生诗断自丙申,此诗作于乙未年,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