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光福里入太湖口往圣恩寺①

自光福里入太湖口往圣恩寺

[原文]

扁舟下西崦,淼淼入湖口。逶迤邓尉山,苍茫具区薮。南来仙灵窟,袁墓号称首。铜井连青芝,云锦张左右。七十有二峰,遥瞩皆培塿。贝阙敞鱼龙,金庭开户牖。仙坛毛公蜕,古笈灵威守。名境秘闻见,胜游信非偶。巘崿时合沓,龙气殊蚴蟉。击楫泝空明,濯缨远尘垢。将来万峰寺,半偈持苕帚

[注释]

①〔惠注〕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出吴胥门,背朝日行四十里得野步市曰光福。”范成大《吴郡志》:“胥口在木渎西十里,出太湖之口也。上有胥山,舟出口,即水光接天,洞庭东、西山峙银涛中,景物胜绝。”沈润卿《邓尉山志》:“山寺旧名圣恩庵,宋宝祐间建,顺天间赐额为圣恩禅寺。”〔金注〕《吴县志》:“正统八年,赐额为天寿圣恩禅寺。”  ②〔惠注〕杨循吉《吴邑志》:“光福虎山桥,两峡一溪,画峦四匝,有湖在其中,名西崦。”  ③〔惠注〕顾希冯《玉篇》:“淼,弥沼切,淼,溔,大水。”庾信《筇竹赋》:“淼淼幽潭。”  ④〔惠注〕卢熊《苏州府志》:“邓尉山,在吴县西七十四里。”  ⑤〔惠注〕《周礼·职方氏》:“扬州,其泽薮曰具区。”郑氏曰:“在吴南。”《尔雅·十薮》:“吴越之间有具区。”郭璞曰:“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  ⑥〔惠注〕董元宰《容台集》:“姑苏有元墓者,盖震泽之上游梵天之灵境也。雪映梅花,似得孤山之路;泉归莲社,如游慧远之林。”孙倬《游天台山赋》:“灵仙之所窟宅。”  ⑦〔惠注〕卢熊《志》:“玄墓山在吴县西南七十里,疑即宋青州刺史郁泰玄墓。”按旧志亦名袁墓村。〔金注〕《吴县志》:“玄墓山,在邓尉西南六里,相连不断,本一山也。后晋青州刺史郁泰玄葬此,故名。国初,万峰和尚居之,又名万峰山;有圣恩寺,即万峰道场。”  ⑧〔惠注〕华钥《吴中胜记》:“铜井去光福数里,一砑有水尺许,铜青点点浮石者是也。”徐崧《百城烟水》:“青芝山,在邓尉西南。山之右,为真珠坞。”《吴县志》:“铜井在邓尉西,去青芝仅半里。”〔金注〕旧志云:“即铜坑,今山中别指其地一小山名铜坑,不知其故。相传晋宋间凿坑取沙,煎之皆成铜,故名。”  ⑨〔惠注〕李宗谔《苏州图经》:“具区接苏、常、湖、秀四州界,内有大小山七十二,洞庭居其一焉。”〔金注〕《吴县志》:“具区七十二峰,系吴境者什九,两洞庭独推群山之表。”  ⑩〔惠注〕《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金注〕见卷九《李渭清以龙须见赠》诗。  ⑪〔惠注〕《吴邑志》:“林屋洞有三门,同会一穴,洞中之石,绿色如刻,有金庭、玉柱,灵迹异状,不可殚记。”〔金注〕《吴县志》:“洞庭周八十馀里,其称洞庭,则以湖中有金庭、玉柱。”  ⑫〔惠注〕《吴郡志》:“毛公坛,即毛公坛福地,洞庭山中,汉刘根得道处也。根既仙身,生绿毛,人或见之,故名毛公。今有石坛在观旁,犹汉物也。”〔金注〕王世贞《洞庭山记》:“包山寺里许毛公坛,其所炼丹处也。”  ⑬〔惠注〕《灵宝要略》:“吴王阖闾游包山,见一人,自言姓山,名隐居,入洞庭,取素书一卷,文不可识。令人赍之问孔子,孔子曰:‘丘闻童谣云:吴王出游,观震泽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陆广微《吴地记》作“灵威”。〔金注〕蔡升《震泽编》:“林屋洞,即道书十大洞天之第九,一名左神幽虚之天。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中有石室、银房、金庭、玉柱。”姚希孟《林屋洞记》:“有真君主之者,曰天后,达峨嵋,接罗浮。灵威丈人行七十日,不穷。长毛仙客由张公洞闻橹声而出。唐李公佐从石穴得《古岳渎经》。种种灵诡。”  ⑭〔惠注〕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嶂叠巘崿。”李善曰:“巘崿,崖之别名。《文字集略》曰:崿,崖也。”  ⑮〔惠注〕相如《上林赋》:“青龙蚴蟉于东箱。”郭璞曰:“蚴蟉,龙行貌。”  ⑯〔金注〕苏轼《赤壁赋》:“击空明兮泝流光。”  ⑰〔惠注〕《明一统志》:“玄墓山上有万峰寺,楼阁翠蜚,湖光掩映,亦吴中佳处。”  ⑱〔惠注〕《传灯录》:“世尊在行,有比丘,根钝,无多闻性。佛令诵‘苕帚’二字,日夕诵之,系念不休。忽能言‘苕帚’,于此大悟,得无碍辨才。”〔金注〕《涅槃经》:“佛言: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天帝释即下试之,自变其身,作罗刹像,住菩萨前,只说半偈。”郎士元诗:“心持半偈万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