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江大雪歌寄家兄西樵①
[原文]
夜闻觱发晓瀁漭②,冲寒四顾江天朗。云气欲压扬子津③,涛头直突仙人掌④。平生爱雪胜琼贝⑤,况复横江发奇赏⑥。朔风猎猎犯貂裘⑦,急霰霏霏洒乌榜⑧。大泽蛇龙避寒蛰⑨,高天雕鹘盘空响。江南群山张画屏,玉笏嶙峋袤百丈。隔江心驰茅山洞⑩,咫尺波涛绝来往。遥忆茅家好兄弟⑪,骖鸾骑鹤三峰上⑫。学仙不能且学剑⑬,耳后风生致慨慷⑭。西郊大道接符离⑮,霹雳鸣弓穿宿莽⑯。玉踠神骝气清峻⑰,金毛胡鹰飒萧爽⑱。雄狐狡兔那得避⑲,雨血风毛洒原壤⑳。横吹声中歌竞病㉑,据鞍盘矟真吾党㉒。归来一笑卧烟篷,淅淅江风吹五两㉓。
[注释]
①〔金注〕《扬州府志》:“仪真县在府城西七十五里,本汉江都县地,唐为扬子县地,南唐置迎銮镇。”按:銮江在仪真县,为扬州大江入京口之岸,东至大江一里。 ②〔惠注〕释行均《龙龛手镜》:“瀁,余亮反,水溢荡貌。漭,莫朗反。《通俗文》云,水广大貌也。”〔金注〕《诗·豳风》:“一之日觱发。”张衡《西京赋》:“山谷原隰,泱漭无疆。”薛综曰:“无限域之貌。” ③〔惠注〕金镇《扬州府志》:“扬子津在仪真县。李白诗‘挥策扬子津’,又曰‘汉水东连扬子津’是也。”〔金注〕见卷一《瓜洲渡江》诗。 ④〔惠注〕陆师《仪真志》:“按《分甘馀话》云,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然今仪真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葬于真州非润也。今仙人掌,仪真无此地名,不知何据。”〔金注〕见卷二《真州绝句》。 ⑤〔惠注〕《困学纪闻》:“琼,赤玉也。《雪赋》‘挺琼树’注,以为误。”阎若璩曰:“《毛诗传》:琼,玉之美者。《广韵》:琼,玉名。皆不与《说文》同。” ⑥〔惠注〕《楚辞·九歌》:“横大江兮扬灵。”注:“横渡大江。” ⑦〔金注〕温庭筠诗:“轻雪犯貂裘。” ⑧〔惠注〕东坡《寒食至湖上》诗:“乌榜红舷早满湖。” ⑨〔金注〕《左传·襄二十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⑩〔惠注〕《真诰·稽神枢》:“句曲山,原曲而有所容,过江一百五十里,访索即得。汉有三茅君来治其上,时父老又转名茅君之山。”孟襄阳《宿扬子津》诗:“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 ⑪〔惠注〕徐夔曰:《列仙传》:“茅盈字叔升,濛玄孙。弟固,字季伟;次弟衷,字思和。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少秉操,独味清虚。年十八,遂弃家入恒山修道。教二弟延年不死之法,又各授九转还丹一剂,神方一局,各佩服之,后亦成仙,居茅山,世称三茅真君。”〔金注〕曾慥《集仙传》:“大茅君盈南至句曲之山,王母降于盈室,盈之弟茅固、茅衷,亦升天去。” ⑫〔惠注〕葛洪《神仙传》:“茅君与父母亲族辞别,乃登羽盖车而去,麾幡蓊郁,骖虬驾虎。”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真诰·稽神枢》注:“在南者为大茅山,中央有三峰,连岑鼎立。以近后最高为中茅山。近北一峰,孤峰上有聚石者为小茅山。” ⑬〔金注〕《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⑭〔惠注〕《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金注〕见卷四《送杨鄂州奉诏安南》诗。 ⑮〔惠注〕《明一统志》:“废符离县在宿州北二十五里,秦置。”〔金注〕见卷十《符离吊颖川侯》诗。 ⑯〔惠注〕《北史·长孙晟传》:“突厥达官来降,说言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南史》:“曹景宗曰:‘与少年辈数十骑,拓弓弦作礔礪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金注〕《楚辞·离骚》:“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曰:“洲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 ⑰〔惠注〕少陵有《玉踠骝》诗。又《天育骠骑歌》:“监牧攻驹阅清峻。” ⑱〔金注〕陆佃《埤雅》:“雕似鹰而大,纯金色、青润者上相。” ⑲〔金注〕《诗·齐风》:“雄狐绥绥。”《史记·冯罐列传》:“狡兔有三窟。” ⑳〔惠注〕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缯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㉑〔惠注〕《后汉书·班超传》:“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注:《古今乐录》曰:“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万人将军得之。”《册府元龟》:“曹景宗为右卫将军,破魏军振旅凯入。帝于华光宴饮连句,令左僕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惟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诏令上左史。”〔金注〕《建初录》:“汉有鼓吹、横吹诸曲。《唐书·仪卫志》有大横吹,小横吹。” ㉒〔惠注〕《抱朴子·汉过篇》:“盘马弄稍。”稍,所角反。《南史·羊侃传》:“时少府奏新造两刃矟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武帝因赐侃河南紫骝,令试之。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倚声集》:“邹程村云:阮亭弱不胜衣,而公暇,日与僚佐登平山较射,辄有‘弓弦霹雳,矢叫鹅鸱’之况。”〔金注〕服虔《通俗文》:“矛长丈八者谓之矟,马上所持。” ㉓〔惠注〕许慎《淮南子》注:“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金注〕《淮南子》:“譬若伣之见风也。”高诱曰:“伣,候风者也,世谓之五两。凡候风,以鸡羽重五两者,系五丈为旗。”郭璞《江赋》:“觇五两之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