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作二首
[原文]
草堂残雪后,不出系南村①。暮鸟常穿屋②,寒家少候门③。读书慕终古④,养疾乐丘园⑤。顾己惭通隐⑥,浮沉莫更论。
[注释]
①〔惠注〕于钦《齐乘》:“时水北径临淄城北,系水入焉。系水出临淄城西申门,即申池水也。”〔金注〕郦道元《水经注》:“北,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齐城西南,世谓寒泉也。系水又北径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径梧宫南,又西径葵丘北。” ②〔惠注〕唐阎防诗:“秋蜩鸣北林,暮鸟穿我屋。” ③〔金注〕陶潜《归去来辞》:“稚子候门。” ④〔金注〕王逸《楚辞》注:《考工记》注曰:“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左思《吴都赋》:“藏理于终古,而求寤于前觉也。”刘渊林曰:“终古,犹永古也。”《集韵》:“古,音估者,故也;音故者,始也。” ⑤〔惠注〕谢灵运《激流植援》诗:“养疴亦园中。” ⑥〔惠注〕徐夔曰:谢灵运诗:“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徐夔曰:《南史·何点传》:“点不入城市,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恣意所适。时人谓之通隐。”栋按:《独酌录》:“出处一贯为通隐。古人云: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金注〕《南史·何胤传》:“胤与兄求、点皆隐遁,世称何氏三高为通隐。”
[原文]
二十偶通籍①,三年归旧林。聊知返初服②,岂敢谢朝簪。遁迹思壶口③,忘机忆汉阴④。终当与啸父⑤,天路试相寻⑥。
[注释]
①〔惠注〕《汉书·元帝纪》:“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应劭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金注〕先生《阮亭诗选自序》云:“予自乙未举南宫,归卧山中三载,至戊戌始射策成进士。”按先生生于崇祯甲戌,至乙未逾弱冠有二年,此二十概言之也。此诗,《渔洋集》编戊戌稿,自未至戌,则已三年矣。 ②〔惠注〕《离骚经》:“退将复修吾初服。”〔金注〕《书·召诰》:“若生子,罔不在初服。” ③〔惠注〕徐夔曰:《神仙传》:“王兴居壶口山。汉武帝上嵩山,忽有仙人长丈二,耳出头颠,下至肩,汉武礼而问之,曰:‘吾九疑之人,闻中岳石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故来采耳。’” ④〔惠注〕徐夔曰:《庄子·天地篇》:“汉阴丈人为圃畦,抱瓮而灌,力多功寡。子贡曰:‘有机于此,其名为橰。’圃者笑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不为也。’” ⑤〔惠注〕徐夔曰:《列仙传》:“啸父者,冀州人。少在西州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也。后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术,不能得,惟梁母得其作火法。西邑人多奉祠之。” ⑥〔惠注〕徐夔曰:张衡《西京赋》:“美往昔之松乔,要羡门乎天路。”
惠按:先生于顺治十二年登进士,时二十二岁,至十五年始廷对入都。是秋以不与馆选北归,故有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