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糖的时间

1.测量血糖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为4~6 mmol/L,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应不超过7.8 mmol/L。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通常有:饮食、运动、药物、情绪以及应激情况(疾病、手术、外伤、怀孕、分娩)等。一项为期10年的糖尿病控制并发症实验研究显示: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使眼睛病变降低76%,肾脏病变降低50%,神经病变降低60%,对已患此类并发症的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可延缓一半以上眼病及肾病的恶化。血糖控制良好的指标是使全天的血糖值尽可能地维持在正常或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血糖监测的时间包括全天24小时任何时间的血糖,一般来讲,通常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随机血糖,必要时可以加上测凌晨1~3点时的血糖等。

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空腹8小时以上没有能量的摄入,一般指早餐前测定的血糖值。在清晨7~9点空腹状态下抽血,空腹血糖重复性好,是糖尿病诊断必查的项目。测定空腹血糖时,要注意空腹的时间不能太长或太短,另外在测血糖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影响血糖结果。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5.6mmol/L。主要反映的是在基础状态下、没有饮食负荷时的情况下血糖的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同时能较好地反映出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以及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如果要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即病情轻重以及前一天晚上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都应检测空腹血糖。

2. 餐前血糖

餐前血糖是指中餐和晚餐前的血糖测定,主要用于治疗中的病情监测。中餐、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

3. 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一般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这与诊断糖尿病的OGTT2hPG相对应。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吃饭。餐后2小时的血糖会受到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饭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为4.4~7.8mmol/L。餐后血糖是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餐后血糖值应下降到7.8 mmol/L以下。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比正常人还高,但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或胰岛素抵抗虽然不明显,但是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能会明显升高。

4. 餐后2小时血糖

此时间测量血糖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现象。很多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2小时血糖却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完全反映的。另外,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并不影响正常的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的进食,所以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的波动。

5. 睡前血糖

睡前血糖一般指晚上9~10时的血糖值,反映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重要依据。为了了解睡前血糖控制情况和夜间是否需要加餐,应监测睡前血糖。

6. 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指一天中任何时候(包括以上各个时间)的血糖检查,正常人一般不超过11.1mmol/L,如果患者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在怀疑有低血糖或明显高血糖时随时检查,可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尝试新的饮食、运动前后、外出赴宴、饮酒、情绪波动、劳累、生病、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病情的病友,所选择的时间点也有所侧重,例如新诊断的病友往往需要有规律地监测一段时间的血糖,从而指导治疗,一般每天应坚持测4~7次。血糖控制相对稳定时,每月监测2~4次;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周至少要在不同的时间监测空腹、餐后血糖4次。在运动前后,旅行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次数,有低血糖症状,怀孕或打算怀孕的时侯要增加监测次数。

病友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或者糖化白蛋白,这样才能够反映出最近三个月或者三个周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样会更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必要时可以进行24小时动态血糖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