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图总序 欧阳修

诗图总序 欧阳修

周之诗,自文王始。成王之际,颂声兴焉,周之盛德之极。文王之诗三十七篇,其二十三篇,系之周公、召公,为《周南》、《召南》,其八篇为《小雅》,六篇为《大雅》。武王之诗六篇,四篇为《小雅》,二篇在《召南》之风。成王之诗五十三篇,其十篇为《小雅》,十二篇为《大雅》,三十一篇为《颂》。是为诗之正经。

其后二世,昭王立,而周道微阙,又六世,厉王政益衰,变《雅》始作。厉王死于彘,天下无君。周公、召公行政,谓之共和,凡十四年。而厉王之下,太子宜臼迁于洛邑,号东周。周之室益微,而平王之诗贬为《风》,下同列国,至于桓、庄,而诗止矣。初成王立,周公摄政,管、蔡作乱,周公及其大夫作诗七篇,周之太史以为周公诗主道豳国公刘、太王之事,故系之豳,谓国《变风》。而诸侯之诗无《正风》,其《变风》自懿王始作。懿王时,《齐风》始变;夷王时,《卫风》始变,次厉王时,《陈风》始变;厉王崩,周、召共和,《唐风》始变;次宣王时,《秦风》始变;至平王时,《郑风》始变;惠王时,《曹风》始变;陈最后,至顷王时,犹有灵公之诗,于是止矣。盖自文至顷,凡二十世,王泽竭而诗不作。今郑之诗次,比考于旧史,先后不同。周、召、王、豳,皆出于周,邶、鄘合于卫,桧、魏世家绝,其可考者,七国而已,陈、齐、卫、晋、曹、郑、魏,此变风之先后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此孔子未删诗之前,季札所听周乐次弟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今诗之次第也。考其得封之先后,为国之大小,与其诗作之时,皆失其次,说之莫能究焉。其外鲁之《颂》四篇,《商颂》五篇,郑康成以为鲁得用天子之礼乐,故有《颂》,而《商颂》至孔子之时,存者五篇,而《夏颂》已亡,故录鲁诗以备三《颂》,著为后王之法,监三代之成功,法莫大于夏矣。康成所作《诗谱图》,自共和而后,始得春秋次序。今其图亡,今略准郑遗说,而依其次序推之,以见前儒之得失。今既依郑为图,故风雅变王,与其序所不言,而说者推定世次,皆且从郑之意,其所失者,可指而见焉。司马迁谓: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之,存者三百。郑学之徒,皆以迁说之谬,言古诗虽多,不容十分去九。以予考之,迁说然也。何以知之?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焉,以图推之,首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余君而取其一君。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诗三百一十一篇,亡者六篇,存者三百五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