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水 王回

议水 王回

古者之治五行也,必有五行之官。其去民用尤近,而逆其理,则有败害之端,莫甚于水。故官得其任,则不忧乎水之败害,诚其势也。是以舜命益作虞,以掌山泽。周有川泽之禁,而后世修之,未尝废也。由秦、汉以来,使任其事而为之水官,则莫若都水之职。其主灌溉陂池,保守河渠,自太常及三辅皆有其官。至武帝之时,尤增重之,于是又有左右使者,使统其任。而居其事者,莫不明于《禹贡》之学,而习于知水之性,故刘向以治《书》为三辅都水都尉,平当以明《禹贡》领护河堤。盖其任职之人,未尝不修其事,而又有水工之徒,以佐知其利害,是以秦、汉之际,言水事于书尤著。而魏、晋已来,至于隋、唐,其官亦未尝废。于魏则有都尉、水衡之号。晋、宋、齐皆曰都水台,或为水衡令。及梁天监中,始改曰太舟卿,而主治舟航河堤。隋唐之时,又皆为都水使者,或改曰监,而舟楫、河渠二署隶之。然于水事,或领或否矣,故天下不喻于水,而失其水之性,使以忧中国者起矣。国家比岁之间,水之为害亦甚矣,自京城之中,民被其苦亦暴,而衍溢者历月不知所以泄之。今国家惩前日之患,而求于秦、汉之故,为之都水之任,专其有司,欲以知水之性,此虑患之本也。

夫以患而设备,求其功效,而使之不为虚位,则天下宜有明于水性若秦汉之间所谓水工者出矣。苟得其水工,而又以知水者居其任,使之专其职,而行于天下,就视其水之利害,得以循其故而治之。不使数迁其任,责之课最而信其黜陟,则官得其人而分定,则事益修矣,故为今之虑水莫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