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意解释

字意解释

读者如果不熟悉奥古斯丁的思想,阅读该作品时很快就会感到困惑:为何他称之为字意解经作品?他认为,创造的日子不是指时间性的阶段,而是一些范畴,作者出于教诲的原因把造物安排在这些范畴里,描述创造的所有工作,事实上它们是同时被造的。光不是这个世界的可见之光,而是照亮理智造物(天使)的光。早晨指天使在上帝面前享有的关于造物的知识;晚上指天使关于作为被造本性存在的造物的知识。这样的解释能算是字意解释吗?如果这样,那奥古斯丁关于《圣经》的字面意思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他在这部注释作品里要尝试什么?

在第一卷第一章里,奥古斯丁指出,想要阐释《创世记》的字面意思的注释家尝试把它解释为“对已经发生之事的一种可信记录”。他进而提醒读者,他意在“根据历史事实的朴实含义,不是根据它们所预示的将来事件”解释《圣经》。[21]因而他明确将字面的或者其自身的意义区别于比喻的、预言的或者形象的意义。字面意思指明真实发生的事物;比喻、预言或者形象意思要说明的是所预示的或者预表的事件。

像《雅歌》这样的书目,在奥古斯丁看来,显然是寓意作品,在类型上明显区别于《列王记》。[22]后者显然是历史书,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这并不否定历史书里有些段落可能包含预示将来要发生的事件。就此而言,读者在一个段落里发现两种意义是有道理的:一种字面意义,表明已经发生的事;一种比喻意义,表示事件所预示的还未发生的事。但就《创世记》来说,有一个问题。虽然从第四章以下记载的显然是个历史故事,但前面三章似乎包含另一类故事。奥古斯丁说,这是因为前三章叙述的事件是我们不熟悉的,它们当然是人所不熟悉的,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奥古斯丁指出,那并不能让人合理地得出结论说,那些事没有发生过。如果亚当只具有一种比喻的意义,那谁生了该隐、亚伯和塞特?故事的风格表明《创世记》有意成为历史记录。

因此,在解释《创世记》时,奥古斯丁要寻求字面意思,即作者所指的意思:“人们可能指望我去护卫故事的字面含义,即作者提出的意思。”[23]但是如奥古斯丁所指出的,这往往难以找到。因此,当面临各种看似合理的可能解释时,读者首先应当寻找作者意指的意思;如果这种意思无法找到,那他应当努力洞悉《圣经》上下文的要求是什么,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必须搞清楚信仰所要求的是什么。[24]如果上帝的话或者受上帝启示的先知的话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荒谬的,那解经者必须诉诸比喻解释。[25]

我们千万不可想当然地认为,当作者用比喻说话,使用了一个词的转义时,历史记载就成了比喻或者寓意描述。[26]当《创世记》的作者说“他们二人的眼睛亮了(开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身”,他在比喻意义上使用“眼睛亮了”,但整句话并没有向我们暗示这是一种寓意描述。同样,《圣经》里有些段落说到“上帝的手”完成了某些事,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指“上帝的大能”。[27]

再者,奥古斯丁说,当我们寻求记载上帝作为的某个经段的字面意思时,我们千万不可认为他像某个造物一样作为。比如,当经上记载上帝将所有的活物带到亚当面前时,字面意思并没有要求我们以一种粗鄙的唯物论的方式想象这幅画面。上帝的大能在世上的作为通过生命造物里面的自然禀赋以及他的执行天使实施。[28]

不过,奥古斯丁在该论著里关注的虽然是字面含义,却并不否认所记载的事和话在字面意思之外可以有一个寓意。他引用《圣经》其他书卷里为人熟知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地上的耶路撒冷是天上耶路撒冷的一个比喻或者预像,但这并不否定地上有一个真实的耶路撒冷存在。撒拉和夏甲象征两约,但确实有两位妇女分别叫做撒拉和夏甲。基督是越逾节祭献的羊羔,但旧约里真实发生过一头羊羔被宰杀吃掉的事。[29]

关于乐园的真实性,奥古斯丁说,有些注释者只在物质意义上理解,有些则只在属灵意义上理解,还有的在两种意义上理解。他赞成第三种立场:

简言之,我承认第三种观点对我有吸引力。现在我就按照这种解释来讨论乐园,如果上帝应允。人是由地上的尘土所造——这当然意指人的身体——然后被安置在一个属体的乐园里;当然亚当也意指另外的事物,就如圣保罗所谈到的,他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但这里我们把他理解为按他自己独特本性被造的人,他活到一定年岁,生养了一群子孙,像其他人一样去世,只是他不像其他人那样由父母所生,而是由尘土所造,这是第一人所特有的。由此可见,这个乐园——上帝把他安置在这个园子里——应该只是指一个处所,一块地土,一个属地的人可以居住生活的地方。[30]

因此,如果我们理解奥古斯丁对字意和寓意作出的区别,我们就会毫无困难地明白,当他对《创世记》第一章里的光、日、早晨、晚上作出他独特解释时,他的意图是什么。他告诉我们,绝不能认为这种解释是寓意解释。如果认为物质的光是唯一真实的光,而《创世记》里讲到的光是隐喻的光,那就是一个错误。属灵的光才是更真实的光,它更卓越,并且永不褪色。[31]

所以他的目的是尽他最大的能力解释《圣经》作者关于上帝在创造天地时所成就的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但奥古斯丁并没有声称,他找到了解释经文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远非如此。他的不少解释都只是作为推测性观点提出的,如果其他注释者能找到更好的解释,可以修正。他敦促读者遇到经文意思不清晰时应保持开放心态,[32]他甚至指出,某些《圣经》段落写得含糊正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思考。[33]这是否就是经文含糊的原因,是个问题,但可以肯定,当认真的学生遇到意思含糊的段落,他的好奇心能被唤起,他会被吸引,去更加彻底地探求灵启的话语。奥古斯丁认为这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练习,能滋养我们的灵魂,即使我们没有得出任何确定的结论,只要我们所采纳的观点总是与真信仰一致。[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