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本书编委会
前言
第一篇 综 述
第一章 综 述
第一节 建设目的和意义
一、线路概况
二、建设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建设项目总体目标
一、工期目标
二、投资目标
三、质量目标
四、安全目标
五、环保目标
六、文明施工目标
第三节 建设程序与决策
一、项目筹备组
二、项目建议书
三、可研报告及批复
四、初步设计批复
五、用地规划
六、指导性施工组织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主要自然特征和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地震动参数
四、水文地质与气候特点
五、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六、生态环境概况
第二节 主要技术标准
一、正线主要技术标准
二、其他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第三节 工程特点和主要工程数量
一、工程特点
二、主要工程数量
第三章 建设概况
第一节 参建单位及标段划分情况
一、建设单位
二、设计单位
三、施工图审核单位
四、施工单位
五、监理标段
第二节 主要建设过程
一、设计依据
二、勘察设计过程
三、用地规划阶段
四、指导性施工组织阶段
五、施工过程总工期
六、试运行与正式运营阶段
第四章 综合评价
第一节 本建设项目总体情况总结
第二节 本建设项目取得的经验与体会
第三节 本项目的建设性意见
第二篇 建设管理
第一章 建设管理模式
一、建设投资模式
二、运营管理模式
第二章 建设管理机构
第一节 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立
二、项目管理机构内设机构
第二节 部门职能
一、综合部
二、计划财务部
三、物资设备部
四、工程管理部
五、安全质量部
第三章 标准化管理体系
第一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人员配备
第三节 现场管理
第四节 过程控制
第五节 “四化”支撑
一、工厂化
二、机械化
三、专业化
四、信息化
第四章 设计管理
第一节 预可研与可研阶段
第二节 初步设计阶段
第三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
一、首次推行施工图设计审核,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
二、把控施工图审核重点,提高施工图审核成效
三、突出施工图审核结果,便于施工图设计修改与优化
第四节 项目实施阶段
一、施工图审核
二、施工图优化
三、设计咨询
四、I类变更设计情况
五、Ⅱ类变更设计情况
六、现场配合情况
第五章 质量与安全
第一节 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一、质量管理机构
二、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三、质量管理工作程序
四、质量管理制度
五、工艺要求
六、过程控制
七、试验管理
第二节 质量事故的处理与闭合
一、质量事故报告
二、质量事故调查处理
三、质量事故的修补及加固
第三节 安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一、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二、安全生产管理重点
三、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第四节 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一、安全事故的调查
二、安全事故的处理
三、编制安全事故报告
第五节 质量安全事故的教训与建议
一、强化安全意识
二、全面排查和问题整改
三、切实加强现场管理
第六章 施工组织
第一节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一、编制依据
二、施工准备和建设协调方案
第二节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与重大调整
一、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二、重大调整
第三节 工期控制与节点工期
一、施工总工期
二、总体施工顺序
三、主要阶段工期安排
第四节 重点控制工程工期控制
一、控制工程
二、重难点工程
第七章 投资控制
第一节 项目资金筹措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规模的确定
第三节 合同管理
第四节 验工计价管理
一、分级把关、各司其职
二、严格规范验工计价行为
第五节 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二、财务管理情况
三、资产交付情况
第六节 变更设计管理
一、变更设计依据
二、变更设计办理程序
三、变更设计总体情况
第七节 外资管理
第八章 征地拆迁
第一节 管理方式
第二节 用地报批
第三节 征地拆迁实施
第四节 “三电”迁改
一、迁改依据
二、三电迁改实施原则
三、三电迁改工作内容及职责
四、迁改标准、取费及费用支付
五、招标给施工单位实施的迁改
第五节 建设用地不动产登记证的领取
第九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评水保批复
第二节 环保水保实施
一、环保管理体系
二、环保总体要求
三、环保管理措施
四、水保管理体系
五、水保总体要求
六、水保管理措施
第三节 环保水保验收
第十章 工程监理
第一节 监理制度
一、综合制度
二、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三、投资、进度管理制度
四、环水保管理制度
第二节 现场监理工作的实施
一、安全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
二、质量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
三、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四、投资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五、文明施工,水保、环保的监控方法和措施
六、合同管理方法和措施
七、信息管理方法和措施
八、组织协调方法和措施
九、控制工程、重点工程和关键工序的控制方法
第三节 监理结论
一、单位工程监理工作总结和结论
二、总体工程监理工程总结和结论
第十一章 工程咨询
一、主要咨询项目
二、咨询方式
第十二章 物资管理
第一节 物资采购供应
一、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
二、主要工程材料采购方案
三、主要工程材料设备的供应方案
四、分年度主要材料设备计划
第二节 物资质量控制
第十三章 队伍管理
第一节 专业队伍要求
一、项目经理
二、承包人的一般义务和责任
三、承包人人员
四、人员的雇用
五、人员报告情况
六、人员的撤换
七、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八、无序行为
第二节 岗位培训
一、培训工作目标
二、培训范围
三、组织保障
四、培训内容
第三节 劳务使用
第十四章 文明施工
第一节 优化工作环境
一、总体规划、分级审批
二、确定目标,统一标准,显现整体效果
三、责任体系
四、主要保护措施
第二节 安全防护
一、安全防护制度
二、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五章 建设协调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成立
第二节 建设协调工作的开展
一、征地拆迁
二、施工图供应
三、工程招标
四、施工物资供应
五、临时工程
六、与沿线公路部门的协调
七、与环保、水保部门的协调
第十六章 工程验收
第一节 验收方式
第二节 静态验收
一、验收组织
二、验收过程
三、遗留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第三节 动态验收
一、验收组织
二、验收过程
三、遗留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第四节 初步验收
第五节 安全评估
第六节 初期运营
第七节 正式验收
第十七章 竣工决算
第一节 项目概算批复
第二节 投资完成情况
第三节 末次验工计价和竣工决算的安排
第十八章 经验体会与问题讨论
第一节 经验体会
第二节 有关问题探讨
第三篇 勘察设计
第一章 地质勘察
第一节 地质勘察工作概述
第二节 区域地理地质
一、地形地貌
二、地层岩性
三、地质构造
四、地震动参数
五、水文地质特征
六、气象特征
第三节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一、不良地质
二、特殊岩土
第四节 地质勘察新技术应用与研究
一、地质概括及地球物理特征
二、综合测井技术运用与研究
第二章 线路设计
第一节 线路走向与重大方案比选
一、线路走向
二、重大方案比选
第二节 重大设计原则的确定
一、线路平面设计
二、线路纵断面设计
三、改移道路及立交道设计
四、防护栅栏设计
第三章 大型临时设施设计
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一、设计依据
二、大型临时工程设计原则
第二节 大型临时设施设计概况
一、制梁场
二、铺轨基地
三、其 他
第四章 路基设计
第一节 路基工程概况与特点
一、路基长度概况
二、渝万线与渝利线并行干扰段落
三、路基工点及类型分布
四、路基主要工程数量
第二节 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一、路基面、基床与过渡段
二、路基稳定性分析及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三、路基工程耐久性设计标准
第三节 地基处理设计
一、路基基底技术要求
二、路基基底处理措施
第四节 路基基床设计
一、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
二、路堑基床
三、低矮路堤
第五节 一般路基设计
一、路基面形状及宽度
二、路基边坡形式及坡度
第六节 特殊路基设计
一、深路堑及路堑高边坡
二、高路堤
三、陡坡路基
四、浸水路基
五、地下水发育地段路基
六、地基加固
七、膨胀岩(土)路基
八、顺层路基
九、滑坡及溜坍路基
十、岩堆路基
十一、崩塌和危岩落石地段路基
第七节 路堑设计
一、边坡形式及坡率
二、防护设计
三、侧沟平台及边坡平台
第八节 填料设计
一、沿线填料概况
二、路基填料设计
三、土石方调配设计
四、填筑压实管理
第九节 过渡段设计
一、路基与桥梁过渡段
二、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架、箱涵等)过渡段
三、路堑与隧道连接处过渡段
四、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五、半堤半堑路基
六、桥隧之间短路基
第十节 路基防排水设计
一、地面排水
二、地下防排水
第十一节 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一、路堤边坡防护
二、路堑边坡防护
三、挡土墙
第十二节 路基沉降控制设计
一、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原则
二、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三、观测时间以及观测频次要求
第十三节 设计优化与变更
一、变更情况
二、设计优化与变更经验总结
第五章 桥涵设计
第一节 桥涵工程概况及特点
一、概 况
二、特 点
第二节 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一、主要设计原则
二、主要技术标准
第三节 基础工程设计
第四节 墩台设计
一、墩 台
二、桥 台
第五节 常用跨度桥梁设计
一、上部结构形式
二、桥梁孔跨布置原则
三、支座设计
四、防水层设计
第六节 大跨度桥梁设计
第七节 特殊跨度桥梁设计
一、K1057+929.235(D1K28+764)御临河双线特大桥
二、K900+495.749(DK188+477)梁平双线特大桥
第八节 桥面系及附属工程设计
一、桥面系
二、紧急疏散通道
三、墩台吊篮、围栏、连续梁检查通道
四、综合接地
五、信息异物监测系统
第九节 涵洞工程设计
一、布置原则
二、式样选用
三、地基处理
四、孔 径
五、出入口
第十节 沉降变形设计
第十一节 跨线建筑物设计
第六章 隧道设计
第一节 隧道工程概况与特点
一、隧道工程概况
二、隧道工程技术特点
第二节 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一、建设标准
二、隧道建筑界限及内轮廓
三、隧道结构设计
四、隧道洞口设计标准
五、防排水
六、地震设防
七、洞内照明
第三节 一般隧道设计
第四节 长大、重难点隧道设计
一、分水镇隧道
二、排花洞隧道
第五节 特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
一、燕窝隧道大断面软弱围岩控制变形
二、双溪隧道突水突泥整治
三、水竹林隧道断裂破碎带组织施工
四、瓦斯隧道深层天然气、瓦斯防治设计
第六节 洞口设计
一、洞口位置及洞门类型
二、洞门类型
三、边仰坡防护及防排水工程
四、洞口支挡、加固工程
五、洞口缓冲结构
第七节 洞内设施设计
一、洞室设计
二、沟 槽
三、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等有关设计
四、隧道照明
第八节 运营通风及防灾救援设计
一、运营通风
三、防灾救援设计
第九节 防排水设计
一、暗洞防排水措施设计
二、明洞防排水设计
三、洞口及地表防排水设计
四、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节 辅助坑道设计
一、设置要求
二、辅助坑道净空断面
三、辅助坑道设置
第十一节 沉降变形设计
一、监控量测设计
二、沉降监测
第十二节 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及技术措施
一、安全风险评估
二、应对各类风险的安全措施
第七章 轨道设计
第一节 轨道工程概况与特点
第二节 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一、设计原则
二、设计规范
第三节 有砟轨道结构设计
一、钢 轨
二、轨枕及扣件
三、道 床
四、轨道结构高度
五、曲线地段超高设置
第四节 无砟轨道结构设计
一、铺设范围
二、结构设计
第五节 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一、类型及铺设范围
二、单元轨节布置
三、设计锁定轨温
四、桥上无缝线路
五、道岔区无缝线路
六、隧道地段无缝线路
七、位移观测桩
第六节 道岔设计
一、道岔的选用
二、岔后连接曲线半径的选择
第八章 站场及运营设施设计
第一节 站场工程概况与特点
一、站场工程概况
二、站场工程特点
第二节 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一、正线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二、其他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三、车站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四、站线轨道
五、站线路基
第三节 车站工程设计
一、车站设计说明
二、主要工程数量说明
第四节 引入枢纽工程设计
第五节 动车整备基地设计
一、重庆北动车运用设施所址
二、规 模
三、功 能
四、总平面布置
五、主要检查设备类型及规模
第六节 主要客运设备配置
一、重庆北站
二、复盛站
三、长寿北站
四、长寿湖站
五、垫江站
六、云龙站
七、梁平南站
八、三正北站
九、万州北站
第九章 房屋建筑及给排水设计
第一节 房屋工程概况及特点
一、建 筑
二、结 构
第二节 设计原则和主要技术标准
一、建 筑
二、结 构
第三节 一般站房设计
一、建 筑
二、结 构
第四节 区域性枢纽站房设计
一、建 筑
二、结 构
第五节 采暖及通风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主要设计规范、规程、标准
二、主要工程内容及设计原则、设计标准
三、变更设计情况
第六节 给排水工程设计
一、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二、给排水工程设计概况
第十章 通信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通信设计
一、主要设计依据
二、主要技术标准及原则
三、主要工程内容及设计说明
四、GSM-R移动通信系统
五、调度通信系统
六、会议电视系统
七、应急通信系统
八、时钟及时间同步系统
九、通信电源
十、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
十一、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十二、综合网管
十三、防雷接地
十四、通信线路
十五、综合布线及有线电视系统
第三节 通信系统与外部接口界面设计
一、干线光缆
二、信号系统
三、供电系统
四、信息系统
五、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六、无线GSM-R及直放站监测系统
七、综合地线
第十一章 信号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一、设计原则
二、主要技术标准
第二节 信号设计说明
一、行车调度指挥系统
二、区间闭塞及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三、计算机联锁系统
四、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五、信号设备防护
第十二章 信息设计
第一节 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办公信息系统
第三节 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一、车站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二、公安派出所、刑警队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三、警务区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 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
第十三章 电力设计
一、设计依据
二、供电负荷及电源
三、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
四、10 kV变配电所
五、车站10/0.4 kV变电所
六、区间10/0.4 kV箱式变电站
七、隧道照明
八、电力线路
九、电力远动系统
十、站场和室外照明及控制方式
十一、动力照明
十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十三、机电设备监控系统(BAS)
十四、防雷及接地
第十四章 电气化设计
第一节 牵引供电系统
一、牵引网供电方式
二、牵引变电所的分布方案
三、牵引变压器类型、容量及自耦变压器容量
四、供电能力
五、接触网供电及运行方式
六、电力系统向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
第二节 牵引变电系统
一、所址位置
二、主接线及运行方式
三、主要设备选择
四、总平面及生产房屋配置
五、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六、自用电系统
七、防雷与接地
八、电力调度所及远动系统
第三节 接触网
一、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气象条件
二、集成目标及评价标准
三、接触网系统实施技术方案
第十五章 综合接地系统设计
一、桥梁地段综合接地
二、路基地段综合接地
三、车站范围综合接地
第十六章 防灾安全监控设计
第一节 监测子系统
一、风监测子系统设置地点
二、雨量监测子系统设置地点
三、异物侵限监测子系统设置地点
第二节 现场监控单元
第三节 监控数据处理设备、调度所设备、监测终端设备和传输网络
第十七章 客运服务系统设计
第一节 票务系统
第二节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一、车站应急处理平台
二、综合显示系统
三、客运广播系统
四、视频监视系统
五、入侵报警系统
六、时钟系统
七、综合布线系统
第十八章 工程接口设计
一、轨道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接口设计
二、站场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接口设计
三、房建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接口设计
四、信号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接口设计
五、信息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接口设计
第十九章 高性能混凝土及耐久性设计
第一节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二、配合比设计计算
三、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
四、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试验的检测项目
第二节 高性能混凝土及耐久性设计
一、耐久性混凝土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耐久性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
三、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控制
第二十章 经验体会与问题探讨
一、地 质
二、线 路
三、路 基
四、信 号
五、信 息
六、房 建
第四篇 工程施工
第一章 大型临时设施工程
一、大型临时设施布局原则和总体布局
二、长寿北站铺轨基地
三、材料厂
四、箱梁预制(存)梁场
五、混凝土集中拌和站
六、汽车运输便道(含运梁便道)
七、临时栈桥
第二章 路基工程
第一节 工艺试验
一、路基改良土填筑工艺试验
二、路基AB组填料填筑工艺试验
三、路基表层级配碎石填筑工艺试验
四、路堤过渡段填筑工艺试验
第二节 地基处理
一、一般地基处理
二、换填施工
三、碎石垫层施工
四、土工格栅施工
五、冲击碾压施工
六、螺杆桩施工工艺
第三节 一般路基施工
一、路基填料
二、路堤填筑施工
第四节 特殊路基施工(浸水、软土、黄土、膨胀土、岩溶、风沙、冻土等)
一、CFG桩施工工艺
二、(多向)水泥搅拌桩施工
第五节 路堑施工
一、工艺流程
二、路基土方开挖
三、石质路堑挖方施工
第六节 填料改良施工
一、一般要求
二、施工工艺流程
三、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
第七节 过渡段施工
一、过渡段施工工艺
二、各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
三、质量控制
第八节 路基基床施工
一、基床以下路堤填筑
二、路堤基床底层填筑
三、基床表层填筑
第九节 路基防排水施工
一、路基排水主要形式
二、施工方法
三、施工要求与注意事项
第十节 路基防护工程施工
一、混凝土挡土墙
二、侧向约束桩
三、骨架护坡防护
四、弃渣场挡墙浆砌片石施工
五、框架锚杆梁
六、绿色防护
第十一节 路基沉降控制与评估
一、相关说明
二、路基沉降控制方法
第十二节 新工艺、新工法、新装备、新材料的应用及效果
一、新工艺──静态爆破
二、新工法──挡水缘预制安装
三、CFG桩复合地基综合试验研究
第三章 桥涵工程
第一节 基础施工
一、明挖基础施工工艺
二、冲击钻施工
三、旋挖钻施工
四、挖孔桩施工
五、承台施工
第二节 墩台施工
一、实心墩施工
二、空心墩施工
三、顶帽及托盘施工方法
四、桥台施工
第三节 简支箱梁的制运架
一、总体施工方案
二、箱梁预制施工工艺及方法
三、箱梁运架
第四节 简支、连续梁的桥位现浇
一、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
二、支架现浇施工技术
第五节 大跨度桥梁施工
一、概 述
二、寸滩双线特大桥
三、御临河双线特大桥
四、垫邻高速双线特大桥
第六节 桥面系工程施工
一、桥面系施工工艺流程
二、桥面系施工技术
第七节 涵洞工程施工
一、工程概况及施工工艺流程
二、基坑开挖
三、碎石垫层
四、绑扎底板钢筋
五、安装底板模板
六、灌筑底板混凝土
七、制作安装框架涵(桥)边墙及顶板内模
八、绑扎边墙及顶板钢筋
九、筑边墙及顶板混凝土
十、帽石和锥体施工
十一、基坑、涵顶的回填
第八节 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一、一般规定
二、观测内容
三、观测点的布置
四、观测频度
第九节 新工艺、新工法、新装备、新材料的应用及效果
一、混凝土原材料要求
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三、高性能混凝土搅拌
四、高性能混凝土的运输
五、高性能混凝土的浇筑
六、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
七、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第四章 隧道工程
第一节 一般隧道施工
一、主要施工方案及工序方法
二、超前地质预报
三、洞身开挖
四、隧道钻爆方案
五、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施工方法
六、二次衬砌施工
七、水沟电缆槽
八、监控量测
第二节 长大、重难点隧道施工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特点与重难点
三、隧道施工辅助设施布置
四、隧道进洞方案及措施
五、超前地质预报
六、隧道洞身开挖及出砟运输
七、通风设计方案及管理
八、抽排水设计方案及管理制度
九、跨既有线控爆施工
第三节 特殊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大跨、软岩、浅埋、富水、偏压、黄土、瓦斯等)
一、不良地质地段施工方法
二、各种不良地质条件控制技术措施
第四节 洞口工程施工
一、洞口施工工艺流程
二、洞口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三、洞口排水及坡面处理
四、暗洞进洞施工
五、进口段明洞施工
六、洞门施工
七、洞口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第五节 洞内设施工程施工
一、专用洞室、变压器洞室
二、水沟与电缆槽施工
三、隧道内电缆过轨
四、综合接地、隧道内接触网基础预埋
五、附属洞室及设施施工
第六节 运营通风及防灾救援工程施工
一、隧道通风
二、隧道施工照明
三、管线布置
四、施工排水
五、分水镇隧道进口救援通道
第七节 防排水施工
一、防排水施工工艺流程
二、防排水材料主要技术指标
三、基面检查处理
四、防水施工工艺及方法
五、排水施工工艺及方法
六、施工缝、变形缝防排水
第八节 辅助坑道施工
一、辅助坑道施工方案
二、辅助坑道挑顶施工
三、分水镇隧道辅助坑道施工
第九节 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一、监控量测项目
二、监测频率
三、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反馈
四、分水镇隧道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第十节 新工艺、新工法、新装备、新材料的应用及效果
一、工法特点
二、工法适用范围
三、工艺原理
四、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五、应用实例
第五章 轨道工程
第一节 有砟轨道道床施工
一、总体施工方法
二、道砟铺设
三、轨枕铺设及工具轨安装
四、上砟整道
五、大型机养
六、过渡段施工
七、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第二节 无砟轨道施工
一、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基本工艺流程
二、施工测量方案
三、道床板施工工艺流程
四、道床板放样
五、施工步骤及要点
六、混凝土的试验管理
七、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经验总结
八、分水镇隧道无砟轨道施工
第三节 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
一、无缝线路长钢轨铺设
二、长钢轨应力放散锁定施工
三、长钢轨应力放散关键工序及技术要点
四、长钢轨焊接
第四节 道岔施工
一、有砟道岔施工
二、无砟道岔施工
第五节 轨道及道岔精调
一、轨道及道岔线型精调工艺流程
二、关键工序和主要技术要点
三、数据分析及调整量计算
四、CPⅢ控制网数据处理
五、道岔的精调
六、道岔精调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七、施工方案
第六章 站场及运营设备工程
第一节 一般中间站施工
一、主要站场工程
二、具体工程情况
第二节 主要客运站施工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主要变更情况
三、工程重点、难点
四、站房施工工艺与方法
第三节 引入枢纽工程施工
一、施工工艺
二、施工重点与难点
第四节 接轨站过渡施工
一、接轨站场施工的技术特点
二、施工应遵循的原则
三、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四、要点施工注意事项
五、换轨、换枕、清筛道床施工组织
六、无缝线路开口施工
七、开通线路及养护
第五节 动车整备基地施工
第七章 房屋建筑及给排水工程
第一节 一般站房施工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主要变更情况
三、主要施工要点
四、工程中质量控制情况
五、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第二节 采暖与通风施工
一、施工前期准备
二、空调水系统施工管理主要环节
三、通风系统施工管理主要环节
四、本工程总结的施工问题
第三节 给排水工程施工
一、施工前期准备
二、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三、本工程总结的施工问题
第八章 通信工程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安排原则
三、主要施工方案
四、光电缆敷设
五、通信设备安装
六、缆线布放及标识
七、缆线的端接
八、线路工程施工
第九章 信号工程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原则与主要施工方案
三、室外光电缆线路
四、箱盒安装
五、地面固定信号机及标志牌
六、信号标志牌
七、轨道电路
八、室内设备施工
九、信号工程施工工艺优化
第十章 信息工程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安排原则
三、信息系统施工方案
四、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五、联调调试
第十一章 电力工程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安排原则
三、主要施工方案
四、电缆敷设
五、箱变设备吊装及就位
六、电缆头制作与安装
七、隧道照明工程
第十二章 电气化工程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安排原则
三、主要施工方案
四、接触网工程工艺工法
五、牵引变电工程工艺工法
第十三章 综合接地系统
一、综合接地总体原则
二、主要材料选取及说明
三、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四、路基综合接地施工方法
五、桥梁综合接地施工方法
六、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法
七、无砟轨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法
八、综合接地系统检测
九、桥隧地段贯通地线物理隔离措施
十、贯通地线的主要埋设工序和工艺
十一、质量、安全及环保措施
第十四章 防灾安全监护工程
一、防灾监控工程施工
二、防灾监控工程质量控制
三、异物侵限监控点设备安装工艺
第十五章 客运服务系统
一、客运服务系统概况
二、客运服务系统主要施工技术
三、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第十六章 工程接口
第一节 专业间工程接口的施工
一、站前与站后各专业工程的接口关系
二、相关专业间的技术配合
三、站前各标段间的施工配合
第二节 工程接口的质量控制
一、桥梁(箱梁)地段接触网基础技术要求
二、路基地段接触网基础技术要求
三、过轨管
四、上下路基电缆槽
五、隧道地段接触网基础技术要求
六、接地端子预留要求
第十七章 高性能混凝土及耐久性施工
一、概 述
二、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三、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
四、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五、耐久性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及要求
第十八章 经验体会与问题探讨
一、参建工程的体会
二、对隧道湿喷工艺的经验认识
三、隧道湿喷工艺的应用实例
第五篇 科研与技术创新
第一章 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组织实施
一、渝万铁路建设项目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二、渝万绿色高速铁路建设技术
第二章 科研项目对工程的指导作用和成果的工程化应用
一、渝万铁路建设项目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二、渝万绿色高速铁路建设技术
第三章 (拟)申报科研成果奖
第四章 技术创新
一、长寿—垫江段改良土填料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二、渝万铁路客运专线上跨高速公路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工艺改进
三、渝万铁路客运专线连续梁上跨沪蓉高速公路施工防护措施
四、小半径架设铁路900吨箱梁
五、浅埋隧道施工技术
六、浅埋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高速公路关键施工技术
七、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高速铁路施工评价研究
八、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铁路绿色选线
附 录
附录一 渝万高铁大事记
附录二 渝万铁路项目批复等重要文件
附录三 参与建设的单位
一、建设单位
二、设计单位
三、施工图审核单位
四、站前工程施工单位
五、四电集成施工单位
六、站房工程施工单位
七、监理标段
附录四 部分设计方案与现场施工图
一、重大设计方案及站场图
二、现场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