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工序和主要技术要点

二、关键工序和主要技术要点

(一)精调作业前准备

(1)在精调前对仪器按规定项目进行鉴定和校准,并在检定有效期内。精调小车和道尺的校核,确保用不同的测量手段检测其精度需要符合要求。

(2)精调前对CPⅢ控制网进行复测,通过评估后方可使用。对于被破坏无法使用的CPⅢ点,必须重新埋设和测量并纳入确认后的CPⅢ网进行平差。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使用前认真核对数据的可靠性和输入的正确性。

(3)认真核对设计资料,确保设计线型等资料输入正确。重点核对平面曲线要素、变坡点位置和竖曲线要素、曲线超高等。确定基准轨,平面位置以高轨为基准,高程以低轨为基准,直线区间上的基准轨参考大里程方向的曲线。

(二)采集数据工作

(1)全站仪依据CPⅢ点在靠近中线位置设站,使用至少8个控制点对全站仪进行设站,在全站仪搬站并重新设站,检核设站后,对枕木上扣件螺栓对应位置进行逐点测量,全站仪测量范围宜为5~60 m,重复测量上一次设站已经测量过的5~10个点,如果偏差大于2 mm,需重新设站,重复测量区应避开转辙器及辙叉区。

(2)检查轨检小车测量道岔线型,测量范围包括道岔前后各30 m范围。

(3)对轨检小车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内容如下:

① 轨距检测。轨距指两股钢轨头部内侧轨顶面下16 mm处两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轨距不合格将使车辆运行时产生剧烈的晃动。轨距的标称值为1 435 mm。轨距检测时,通过轨检小车上的轨距传感器进行轨距测量。轨检小车的横梁长度须事先严格标定,则轨距可由横梁的固定长度加上轨距传感器测量的可变长度得到,进而进行实测轨距与设计轨距的比较。

② 轨道里程检测。根据不同项目工程验收检测要求,可采用以下两种里程检测方案,当全线设计里程贯通,可用全站仪实测出轨检小车上按镜中心的三维坐标,将该点投影到设计平曲线上,以投影点里程为小车当前检定位置的里程,当全线设计里程不贯通时,可根据轨检小车测量的中线绝对坐标和轨面高程反算两点间的空间距离,进行全线精确里程贯通。

③ 中线坐标及轨面高程检测。可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测出轨检小车上棱镜中心的三维坐标,然后结合事先严格标定的轨检小车的几何参数、定向参数、水平传感器所测横向倾角及实测轨距,即可推算出对应里程处的中心位置和左右轨的轨面高程,进而与该里程处的设计中心坐标和设计轨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实测的线路绝对位置与理论设计之间的差值。

④ 超高检测。为平衡离心作用,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检测时,由轨检小车上搭载的水平传感器小车的横向倾角,再结合两股钢轨顶面中心间的距离,即可求出线路超高,进而进行实测超高与设计超高的比较。

⑤ 轨向检测。实测中线平面坐标得到以后,在给定弦长的情况下,可计算出任一实测点的平面正矢直;该实测点向设计平曲线投影,则可计算出投影点的设计平面正矢值,继而可进行轨向检测。

⑥ 高低检测。钢轨顶面纵向的高低差,叫作线路的前后高低。若存在高低差在列车通过时,钢轨受力不均从而加剧钢轨与道床的变形,影响行车速度与旅客舒适性。实测轨面高程得到以后,在给定弦长的情况下,任一实测点的正矢可通过计算得到,该里程处的基于竖曲线的设计正矢同样可计算得到,继而可进行高低检测。测量时要经常对全站仪进行校准测量,每次设站精度严格控制在容许范围以内。

⑦ 测量时应逐根轨枕采集数据,道岔前、后至少采集50~100 m与道岔连接段的正线轨道数据,待道岔整体线型基本平顺后,再进行岔区与前后300 m范围内线路的联合测量,以确定道岔300 m长波弦线形平顺。

⑧ 先测量直线段线型,后测量曲线段线型。

全站仪自由设站的位置应靠近轨道中线,每次联测4~6对CPⅢ控制点,并且测站位于联测的CPⅢ控制点中间。自由设站的精度要求满足表4-5-6的要求。

表4-5-6 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