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床以下路堤填筑
(一)施工方法
核对填料的类别、分布、进行填料复查和试验,填料应做筛分试验、液塑限试验、颗粒密度试验。施工过程中,当填料质量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填料试验。
对土工格栅进行现场检查,并抽样送有检验资质机构检验其技术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土工格栅应搭棚堆放,避免日光暴晒老化。
现场填土压实试验:在路基范围内选择200 m平坦试验段按1.15~1.25松铺系数进行摊铺压实工艺性试验,以校对室内试验结果,确定摊铺、压实机型选型、最佳填层厚度、最佳经济压实遍数、振动频率、振幅、土方量变化率、合理的工艺流程等施工工艺参数和方法。
经填筑压实试验后,采用灌砂法或环刀法、K30平板荷载仪检测填筑层压实密度和地基系数,找出压路机型、填土厚度、压实遍数、振动频率、振幅同设计规定指标间的规律曲线,确定出标准适用的施工工艺,在大规模填筑中按试验段确定的施工工艺施工。
施工期路堤两侧排水:在护坡道外侧开挖临时排水沟或正式排水沟,预留沟边坡保护层,待正式施工时挖除保护层,砌筑排水沟。同时在沟的外侧填筑截水土埂,防止水流流向路基。
洒水:摊铺完毕,及时检测摊铺层含水量。当填料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时,用压路机碾压一次,并用平地机对填筑层进行初平和整形,然后进行碾压工序。若含水量过小,用喷管式洒水车补充洒水;若含水量过大,则晾晒至含水量符合后再碾压。
碾压:振动压路机按试验段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碾压。碾压时,振动压路机先慢后快,振动频率先弱后强,直线段由两侧向中间,曲线段由线段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错行进行碾压,行与行的轮迹重叠宽度不小于0.4 m,前后相邻两区段纵向重叠2 m,上下两层接头处错开3 m,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碾压完再用平地机精平一次,使每层压实面有4%的路拱横坡且平整,无积水,无明显碾压轮迹,无显著的局部凸凹。
铺设土工格栅:铺设时,在边坡3 m范围内纵向铺设土工格栅,两人竖拉土工格栅两端,2~3人抬起土工格栅中部,逐幅向前铺设,土工格栅要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褶皱扭曲,格栅强度高的方向应垂直于线路中线,幅与幅间采用铁丝捆绑法或编结法搭接20 cm,用U型钢卡固定在下层土中。在边坡处1 m范围内回填平整0.1 m厚度土,将格栅回折1 m铺平后,用U型钢卡将格栅固定。土工格栅铺设应平整,无褶皱,受力方向与路基受力方向一致。搭接牢固,连接强度不低于设计抗拉强度。铺设上层格栅时,上下两层接缝应相互错开0.5 m。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后应及时填筑填料,其受阳光直接暴晒时间不得过长。
重复上述填筑、铺设土工格栅施工,直至顶层。
(二)施工工艺流程
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2-2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