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滩双线特大桥

二、寸滩双线特大桥

(一)主要技术条件

本桥为双线桥,线间距 4.6 m。全桥位于直线及 R=10 000 m的曲线及缓和曲线上。线路纵坡-12.7‰ 的下坡、平坡和7‰ 的上坡。

(二)桥式方案

中心里程:DK6+531,桥长1 514.7 m。

孔跨式样:1×32 m+(36+3×64+36)m连续梁+2×24 m+(60+100+60) m连续梁+1×24 m+4×32 m+(48+80+48)m连续梁+3×32 m+(36+64+36)m连续梁+5×32 m+(36+64+36)m连续梁+2×32 m。

本桥采用(36+3×64+36)m连续梁跨越柏杨沟互通、采用(60+100+60)m连续梁跨越渝宜高速公路、采用(48+80+48)m连续梁跨越双溪河左支、采用(36+64+36)m连续梁跨越双溪河右支、采用(36+64+36)m连续梁跨越渝利货车外绕线。本桥桥墩均采用圆端型墩(最大墩高67.5 m),矩形空心桥台;基础采用φ1.25 m、φ1.5 m和φ2.0 m钻孔灌注桩。

(三)施工方法

本桥连续梁采用悬臂灌注法施工,简支梁采用预制架设的施工方法,墩台采用整体模板现浇施工,基础采用钻孔桩基础。基坑开挖采用钢轨防护桩等以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跨越道路的地方在梁部施工时,必须做好防护棚架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四)进度计划

本桥(36+64+36) m跨双溪河右支为本桥工期控制点,开工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2014年10月17日完工;总工期共21.9个月。其中:施工准备4个月,下部结构施工10.3个月(桩6.2个月,承台1.2个月,墩身3个月),上部结构施工6.6个月,附属工程施工1个月。

(五)主要施工方案

施工时首先进行水中墩钻孔围堰,尽快形成施工作业面,接着施工两岸的边墩及桥台。对处于河岸钻孔桩基础采用常规的陆上施工方案;布置φ1.25 m、φ1.5 m和φ2.0 m钻机,施工灌注桩。

低墩(≤15 m)采用大块钢模板一次性整体浇注,高墩(>15 m)采用爬模或翻模分段浇注,尽量减少施工接缝,保证混凝土表观平整。连续梁梁部采用挂篮悬臂灌注施工。

(六)工程重难点及主要技术措施

本桥的重难点为: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防裂控制,主梁施工线形控制。

1.高性能混凝土

为保证主体混凝土结构的长期耐久性能,采用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主要涉及抗渗性、抗冻性、抗裂性、抗冲磨性、碳化、抗侵蚀性及碱骨料反应等性能。

耐久性混凝土施工须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及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和振捣作业程序,强化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过程,实现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从而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2.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以及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空气中最低温度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20℃,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保证承台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1)合理选择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预埋冷却水管。

(3)减小浇筑层厚度,加快混凝土热量速度。

(4)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5)加强承台混凝土养护。

(6)加强混凝土内部温度测量监控。

(7)按设计要求设置好钢筋防裂网。

3.主梁施工线形控制

(1)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小于10 h,初始浇筑的混凝土须在全部混凝土施工后初凝。

(2)随着混凝土浇筑进程相应地调整变形,通过调节挂篮前吊杆调整高程,使其保持原来的高程。

(3)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拌制质量和预应力工艺,尽量减少混凝土弹性模量、收缩、徐变、预加应力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

(4)进行立模操作时,将模板高程锁定在计算的高程上,便可使线型得到有效的控制。

(5)在模板调整完成后,调整前长吊带的松紧度,使每根长吊杆受力均匀。

(6)浇筑混凝土时对前长吊杆位移量进行跟踪测量,如若发现吊带有不均匀沉降(即与吊带平均下沉量相比出入较大者),及时进行调整。

(7)严格控制挂篮在施工时悬臂端的施工荷载,严格控制各节段梁体的结构尺寸,使悬臂端的受力模型与设计计算模型一致,施工时精确测量,每个节段按计算出的预拱度值调整底模高程,以控制箱梁线型。

(8)严格执行连续梁的施工工序,按设计要求设置临时支承,先边跨合龙,后中跨合龙,并按设计要求对梁体进行体系转换。

(9)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使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浇筑完成;严格控制钢绞线的强度及弹性模量,测试预应力管道的摩阻系数,认真按张拉工艺对各节段梁体进行张拉,以控制梁体的线型。

(10)对梁体受力情况、线型、温度应力等进行监测监控,当发现线型与设计有偏差时,及时进行分析,确定施工方案,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