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原则
2025年10月13日
一、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原则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 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 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 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 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 m、20~30 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
(4)改良土地段≤200 m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根据改良土的工点、土质等具体情况设置,当改良土路堤填高大于5 m时适当增设。
(5)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6)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7)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具体观测断面布置里程详见《区间路基设计图》。
本线软弱土地基、高填方及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应进行沉降监测。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