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水镇隧道

一、分水镇隧道

(一)工程概况

(1)中心里程为D1K214+296.5,全长9 167 m。洞身为人字坡,自进口至出口分别为3‰的上坡、10.8‰的下坡,全隧除出口D1K216+181.103~D1K218+895位于R=8 000的曲线上,其余均位于直线上。

(2)隧道最大埋深约600 m(图3-6-2)。测区属剥蚀中山地貌,海拔1 339.7~350 m,相对高差989.7 m。隧址区地形起伏较大,陡坎较多,区内冲沟发育,局部有陡坎跌水,最大切割深度达400 m以上。

img

图3-6-2 分水镇隧道纵断面示意图

(二)地质概况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隧道位于万县弧形构造中,隧道区主体构造为铁峰山背斜,在它的北西面为龙洞坝背斜,其间为陈家场向斜;在它的东西面为万县向斜,地形起伏较大,陡坎较多,区内冲沟发育,局部有陡坎跌水,穿越地层主要为泥岩、砂岩、泥质灰岩、灰岩及页岩夹煤层。

地下水主要发育于须家河砂岩及巴东组灰岩段,以滴水为主,局部可能发生淋水、小股状涌水,以及岩溶涌水,隧道区主要在中部槽谷发育一条东西向常年流水冲沟,中部槽谷至隧道出口地表水不发育。

隧道不良地质为顺层偏压、煤层瓦斯、岩溶、软质岩软化、特殊岩土为膨胀岩。

(1)地层岩性

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泥岩、砂岩、泥质灰岩、灰岩及页岩夹煤层,断层角砾岩。地下水主要发育于须家河砂岩及巴东组灰岩段,以滴水 为主,局部可能发生淋水、小股状涌水,以及岩溶涌水,预计隧道最大涌水量为43 090 m3/d。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2)地质构造

隧道区位于万县弧形构造中,主体构造为铁峰山背斜,在它的北西面为龙洞坝背斜,其间为陈家场向斜;在它的东西面为万县向斜。这些背、向斜均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向斜宽缓,背斜紧凑,构成了背斜与向斜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

隧道穿越区域性一级构造──铁锋山背斜,隧道走向与背斜轴部走向大角度相交,南东翼地层部分倒转,核部发育一隐伏逆断层(F)。核部地层为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向两翼依次为须家河组(T3xj)和侏罗系珍珠冲组(J1z)、自流井组(J1-2z)、新田沟组(J2x)、下沙溪庙组(J2xs)、上沙溪庙组(J2s)地层。

(3)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冲沟呈树枝状发育,地表径流丰富。隧址处地表水主要为沟水,由大气降雨补给。地形坡度一般为15°~60°,斜坡地形利于表水排泄,加之第四系覆盖层黏性土层透水性较差,大气降水大部沿坡面面流汇入沟槽排走,少部分顺节理裂隙入渗补充为地下水。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两类。

2.不良地质

(1)顺层:隧道进口岩层产状为N50°~80°E/20°~25°NW,岩层走向与线路斜交,交角一般小于45°,倾向隧道左侧,DK209+713~+980段右侧地层顺层偏压。

(2)岩溶、岩溶水:隧道中部穿越背斜核部,围岩为泥质灰岩、灰岩,围岩破碎较严重,自稳能力较差,可能发育溶洞及出现岩溶突水现象。

(3)软质岩软化:隧道穿越泥岩段,岩质较软,暴露后易风化,遇水后易软化。

(4)瓦斯:隧道D1K212+790~D1K215+470、D1K216+050~D1K216+950段穿越侏罗系与须家河含媒系地层,为低瓦斯。

(5)地下水侵蚀性:隧道D1K212+790~D1K216+950段在穿越侏罗系与须家河含媒系地层、巴东组含石膏地层时,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硫酸盐侵蚀性、酸性侵蚀及二氧化碳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为H1~H2、Y1~Y2。

(6)膨胀岩:D1K212+790~D1K213+330、D1K213+535~D1K213+720、D1K216+680~D1K216+950段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地层中泥岩具有膨胀性。

(三)地震动参数区划及气象资料

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 s。

(四)洞口位置的确定及洞门形式的选择

本隧进口地形斜交,且右侧顺层,设置单压式明洞门;出口地形基本正交,采用耳墙式洞门。

(五)衬砌支护

(1)全隧除进口单压式明洞采用明洞衬砌外,其余段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全隧Ⅴ级围岩地段均采用全环型钢钢架加强支护;Ⅳ级围岩地段采用拱墙格栅钢架或型钢钢架,Ⅲ级围岩缓倾岩层地段增设拱部格栅钢架。

(2)隧道穿越分水镇清泉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范围,为环境保护区,可研环保审查要求D1K216+290~D1K217+290段本次设计拟对此段采用特殊衬砌加强,其余岩溶地下水发育段,按“堵排结合,以堵为主”设计,可岩溶与非可溶接触带及其余段局部出水点采用普通复合衬砌。

(六)防排水设计

(1)防排原则:隧道采取“以堵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

(2)注浆堵水:隧道在D1K216+290~D1K217+290段为地表水源保护区,为保证隧道通过突水、突泥威胁地段施工安全及减少施工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本次设计进行注浆堵水预设计,对隧道通过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裂隙发育段采用超前周边注浆,对局部地下水漏失段采取径向注浆堵水措施,施工实施尚应以超前地质预报为基础。

(3)衬砌防水:全隧二次衬砌拱部、边墙及仰拱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12。全隧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拱部及边墙部位铺设防水板及土工布(分离式)防水。施工缝、变形缝按设计原则分别采取相应防水措施。

(4)排水排气:隧道内设双侧水沟加中心水沟;隧道衬砌背后设置纵、环向盲沟,并每10 m设横向排水管引入洞内侧沟。有瓦斯或深层天然气溢出的地段,设置水气分离装置分别排出水和气。

(七)辅助坑道设置

根据地质条件与施工组织等要求,本隧初步设计采用“进口斜井+出口平导”的辅助坑道方案。辅助坑道设置简图见图3-6-3。

img

图3-6-3 分水镇隧道初设辅助坑道设置简图

(1)中部斜井设置与D1K212+650处线路左侧,斜井长1 185 m,与线路平面交角55°21′25″,最大坡度105‰。斜井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

(2)出口横洞带平导:横洞设于D1K217+900 处线路右侧,横洞全长362 m,与线路平面交角64°,坡度3‰。横洞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平导设置于D1K215+525~D1K217+900处左线线路中线右侧40m处,平导(含横通道)全长2 375 m。平导与横洞连接。平导与正洞对应设置纵坡,其坑底高程较对应里程正洞轨面设计高程底1.5 m。为保证施工工期,平导分别开辟3个工作面。平导采用单车道无轨运输;平导纵坡与正洞纵坡一致。

(3)辅助坑道断面的拟定及衬砌支护设计:

① 平导按单车道无轨运输设计,净空尺寸为5.0 m(宽)×6.0 m(高);平导中设置错车道,横洞及斜井按双车道无轨运输设计,双车道及错车道净空尺寸为7.7 m(宽)×6.2 m(高)。

② 辅助坑道以喷锚衬砌为主;地下水发育、构造不利及Ⅴ级围岩地段采用模筑衬砌,其中与正洞连接处10 m范围采用钢筋砼衬砌。

③ 斜井井底平段中部设水仓,并备足抽水设备。隧道竣工后用M10浆砌片石回填封闭。

④ 隧道竣工后,辅助坑道洞口及其与正洞接口处位置留出排水通道后,采用M10浆砌片石封闭,厚2 m。

(八)洞内设备

(1)按电力、通信、信号等专业要求,隧道两侧各设两道电缆槽。

(2)洞口及洞室位置按相关专业要求设置电力、通信、信号等缆线过轨管道。

(3)隧道内设置专用洞室兼电缆余长腔36个,其中5个兼作无线通信直放站,并设变压器洞室3处。

(九)建筑材料及结构耐久性设计

(1)一般情况下,喷砼C25砼;二次衬砌拱墙仰拱C30砼或C35钢筋砼;仰拱填充C20砼,沟槽C30砼或C30钢筋砼,盖板C35钢筋砼。

(2)D1K215+515~D1K217+430段环境作用类型与等级为H1~H2、Y1~Y2,地下水对砼具弱侵蚀,二次衬砌拱墙仰拱C40砼或C40钢筋砼,并满足相应的耐久性要求。

(3)一般情况下,辅助坑道支护喷砼为C25砼,拱墙衬砌为C25砼。底板、仰拱填充、踏步及沟槽为C20砼。锚杆砂浆与正洞相同。

(4)平导PD1K215+515~PD1K217+430段环境作用类型与等级为H1~H2、Y1~Y2衬砌及水沟采用C30砼,并满足耐久性要求,一般地段衬砌及水沟采用C30砼或C35钢筋砼。

(5)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使用级别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6)本隧道地下水对砼具酸性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为H1~H2、Y1~Y2。隧道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指标、结构砼强度等级、钢筋保护层厚度及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要求等按现行《隧规》《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等执行。

(十)防灾救援设计

(1)隧道防灾贯彻“以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结合,立足自救”的原则,加强列车火灾的检测及车内设备和旅客携带物品的检查。对灾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列车在洞内发生火灾时拉出洞外处理。

(2)隧道两侧设置救援通道,救援通道高2.2 m,其外侧距线路中线2.3 m,宽1.5 m。

(3)救援通道按有关规定设置应急疏散标识,指示两个方向分别到洞口或紧急出口的整百米数,并配备灯光及应急照明明示方向。

(4)紧急出口和紧急电话标识牌处设灯光照明和应急照明,紧急出口通道内设应急照明设备。

(5)本隧设置固定照明设备和应急照明设备,应急照明灯具安装间隔不大于50 m,且必须在供电中断时能自动接通并能连续工作2 h以上。

(6)洞内专用洞室处设置固定和应急照明设备。

(十一)主要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进度计划

明洞一般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设置喷锚支护。当边坡较高或地质不良或构筑物影响时,设置加强支护。暗挖隧道各级围岩均采用喷锚系统支护及相应的钢架等加强支护,隧底先行施作,拱墙一次立模衬砌。双线隧道Ⅲ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Ⅳ级围岩深埋段采用台阶法施工;Ⅳ级围岩浅埋、偏压段采用台阶法加临时横撑施工;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加临时仰拱或临时横撑施工。辅助坑道采用台阶法开挖。

本隧道共分进口、斜井、出口、横洞(含平导)4个工区,其中进口工区承担正洞1 555 m施工,斜井工区承担正洞3 130 m,出口工区承担正洞1 960 m,横洞(含平导)工区承担正洞2 522 m,土建施工总工期为30.41个月,本工期不含无砟轨道沉降观测及轨道铺设时间。

(十二)超前地质预报

全隧通过地质调查法、加深炮孔探测、超前钻孔探测、地质雷达、地震波探测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突发灾害的发生。

(十三)工程重难点及主要技术措施

加强超前地质预报预测、监控量测及瓦斯监测工作,并将其纳入工序管理,依靠科学化、信息化指导施工。

重视顺层偏压、低瓦斯煤层、天然气、岩溶及岩溶水、软质岩软化、膨胀岩地段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确保施工安全。

开挖采用光面爆破,并根据爆破效果及时调整爆破参数,优化爆破设计,控制超欠挖,确保开挖轮廓圆顺;二衬及仰拱混凝土灌注应连续,并分段一次成型,二衬表面光滑平整;防水板采用无钉铺设,搭焊接满足规定要求,确保隧道瓦斯防护效果。

1.瓦 斯

(1)全隧出口(含平导)各工区均为低瓦斯工区,应按《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煤矿安全规程》《防止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规定、规范组织施工。

(2)施工中应通过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正洞及辅助坑道均应进行全断面超前探测,超前探孔孔径为75 mm或89 mm,正洞每断面6孔,辅助坑道每断面3孔,单孔长度为30 m,搭接长度不小于5 m。

(3)核实查明煤层瓦斯具体参数,预报煤与瓦斯危险等级与预兆,实时分析和预判前方及周边地质条件和瓦斯溢出状况,谨慎施工、及时衬砌。尤其注意针对节理发育、坍塌等情况导致瓦斯涌出的情况,及时预报并采取措施。

(4)针对性揭煤、防突措施,施工时加强隧道的通风,对全隧道进行瓦斯监测。建立安全责任机构和机制,实行上岗许可制度,建立安全制度并严格管理。

2.顺层偏压

隧道进口DK209+710~+980段右侧为顺层偏压。

(1)浅埋、偏压采取台阶法加临时支撑开挖、Ⅴs型设防衬砌、全环工22a型钢钢架,设φ108大管棚,加强支护。

(2)加强监控量测,适时调整支护措施,仰拱紧跟,选择合理预留变形量,选择二衬支护时机。

3.岩溶及岩溶水

隧道DK211+720~DK212+790、DK215+470~DK216+050、DK216+950~DK217+520段穿越可溶岩区,可能遇溶洞及岩溶突水。

(1)开展常规地质勘察、TSP/TRT远距离综合物探、地震波或地质雷达中距离物探以及红外探水。

(2)设置φ75超前钻孔进行验证,每断面设3孔,超前钻孔每孔长30 m,每25 m一循环,搭接5 m。

(3)已探明的突涌水地段,考虑本隧道地层特点,采取超前帷幕注浆和开挖后径向注浆,拱部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措施,浆液采用水泥浆液,确保施工安全。采用周边预注浆措施进行堵水,必要时采用掌子面注浆封堵。

(4)对开挖后洞壁存在大面积或局部股状涌水时,采取洞壁径向补注浆或局部补注浆封堵并加固围岩。

(5)根据实测水压及围岩破碎情况,必要时二衬采用加强型复合式衬砌。

(6)注浆范围和注浆标准,施工过程中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揭示的地质条件、注浆加固圈的渗透性能及环境变化状况随时调整。

(7)对反坡地段应加强抽排水能力,按可能的最大突水量配备抽排水设备。

(8)采取仰拱及时跟进,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仰拱距掌子面20~30 m,二衬距掌子面30~40 m。

(9)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速反馈”的施工原则。

(10)对于岩溶空穴,制定出预案,在具体施工中应根据现场揭露出的岩溶具体情况(如溶洞大小、规模及分部位置、有无填充物、填充物地质情况、岩溶水发育状况等)有选择地进行处理,保证隧道结构安全可靠。

(11)加强监控量测,并依据量测数据分析判定支护稳定情况,以便调整支护参数。

4.膨胀岩

DK212+790~DK213+330、DK213+535~DK213+720、DK216+680~DK216+950段。

(1)各级相应的加强衬砌,采用台阶法或台阶法加临时支撑开挖。

(2)加强监控量测,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必要时增大隧道预留变形量,对初期支护采取补强措施。适时调整支护措施,仰拱紧跟,选择合理预留变形量,选择二衬支护时机。

(3)控制好施工用水,减少水的漫流和积水浸泡地基,对围岩渗水和施工用水集中归槽抽排。加强通风,防止潮湿空气对围岩表层的侵蚀。

(4)采取浅眼多循环光面爆破。短进尺,弱爆破,尽量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

(5)工序安排紧凑,尽量缩短围岩暴露时间。

(6)加强对初期支护变形情况进行监控量测,二次衬砌应在围岩变形稳定施作。

5.软质岩软化

隧道穿越泥岩段,岩质较软,暴露后易风化,遇水后易软化。

(1)加强施工用水管理,保持洞内排水畅通,严防软化地基出现坍塌。

(2)及时施作仰拱和封闭钢架,钢架地基应平整压实,设混凝土垫块,并加设横撑,防止钢架内移失稳造成塌方。

(3)隧道锚喷施工支护的施工工序,应按开挖、初喷、布设锚杆、挂网或架立钢架、复喷的步骤进行。在第一次开挖完成后,隧道断面位移速度最大,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约束围岩早期变形,防止隧道产生坍塌。

(4)隧道在上半断面施工支护完成并进行下部开挖时,拱脚位置应预先采取加固措施,打锁脚锚杆或注浆锚管,防止由于下部开挖拱脚失稳拱架下沉引起坍塌。

(5)仰拱及时跟进,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仰拱距掌子面20~30 m,二次衬砌距掌子面30~40 m。

(6)加强监控量测,并依据量测数据分析判定支护稳定情况,以便调整支护参数。

6.注意事项

(1)隧道位于铁峰山背斜,在它的西北面为龙洞坝背斜,其间为陈家场向斜;在它的东西面为万县向斜。在施工期间应对褶皱、断层、节理发育区段编制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

(2)施工中严格按照瓦斯隧道施工规范等相关要求组织施工,严格施工设备配置、施工作业程序及施工管理,加强施工通风和天然气监测工作,保证施工安全。

(3)施工中逐段核实地质信息,开展施工期瓦斯(石油天然气)、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若与设计不符,应及时提出,以便处理,必要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十四)弃渣及环保

(1)全隧共弃渣146万立方米(实方),弃渣工程设置如下:

① 进口工区弃渣21万立方米(实方),弃置于D1K209+830左侧1 900 m处(旱地),占地约为49亩。

② 斜井工区弃渣共49万立方米(实方),弃置于 D1K210+500线路前进方向左侧2 200 m处(水田),占地约为87亩。

③ 横洞带平导工区弃渣共38万立方米(实方),分别弃置于 D1K217+500前进方向右侧1 000 m处(水田)、D1K217+530前进方向右侧1 300 m、D1K218+000 前进方向右侧800 m,占地分别约为30亩、25亩、25亩。

④ 出口工区弃渣共38万立方米(实方),分别弃置于D1K218+600前进方向右侧350 m处水田、D1K218+800前进方向右侧300 m处水田,占地面积分别约为22亩、51亩。

⑤ 各渣场设M10浆砌片石挡渣墙,墙高3~8 m;渣场外缘设置M10浆砌片石截水沟,断面0.4 m×0.6 m;渣底设置(树枝状)盲沟。防止弃渣流失,污染环境。

⑥ 渣场原有表土事先移至渣场外堆放,弃渣完成后利用其回填弃渣顶面复耕或绿化。

(2)隧道及辅助坑道各洞口,结合场地布置各设置污水处理池一处,施工中产生其他废料、废液应按有关环保要求进行处理,不得随意弃置、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