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特殊岩土
沿线主要的特殊岩土为人工弃土、软土、松软土、膨胀(岩)土等。
(一)人工弃土
灰黄、褐黄、棕黄、棕红等杂色,主要为硬塑状粉质黏土夹碎石角砾及稍湿—潮湿状碎石类土,石质为泥岩、砂岩。主要为既有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改造及城镇建设弃渣,厚2~35 m不等,松散,稍湿—潮湿,稳定性差。线路附近对铁路影响较大的人工弃土,如胡豆堡中桥、大石坝隧道出口等,对人工弃土应采取清除或加固处理措施。人工弃土较为集中分布在重庆至长寿段,主要为城市建设弃填土,其次为施工期在建渝利铁路弃填土。
(二)软土、松软土
1.软土、松软土分布及特征
在沿线的丘陵地带基本出露为侏罗系“红色”地层,在山间沟谷、洼地均不同程度地分布有软土及松软土,以淤泥、淤泥质土及软黏土为主,多呈透镜状相间分布,少部分呈带状分布,一般厚度3~8 m,部分地段厚达12~15 m。软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密度ρ=1.47~2.04 g/cm3,天然含水量ω=20.9%~77.8%,天然孔隙比e=0.59~2.23,液性指数IL=0.50~1.60,压缩系数av=0.19~1.82 MPa-1,Cu=7.3~34.9 kPa,φu=5~15.6,Ccu=13.6~57.6 kPa,φcu=6.6~16.8。松软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密度ρ=1.73~2.12 g/cm3,天然含水量ω=15.4%~35.8%,天然孔隙比e=0.49~1.08,液性指数IL=0.10~0.50,压缩系数av=0.13~0.78 MPa-1,Cu=18.6~47.9 kPa,φu=7.6~19.2。
软土、松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力学性质差的特点,需结合工程特性进行处理。据统计,全线路基范围软土、松软土共计289段,累计长度约12.9 km,约占路基总长度的20%,主要分布于长寿—梁平段(D1K35~DK207)。
2.软土、松软土处理
线路通过软土、松软土地区,当软土、松软土集中分布,且垂直厚度较大时,原则上线路以绕避为宜,如不具备绕避条件,则尽可能降低线路高程以低填路基通过,或抬升线路高程以桥梁通过;线路以路基通过软土、松软土区时,必须对软土、松软土进行有效的治理。可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性质的软土、松软土,采用振冲置换法、强夯置换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换填法、砂垫层法、粉体喷射搅拌法、CFG桩等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三)膨胀(岩)土
1.膨胀土
沿线坡残积土层一般厚0~2 m,坡洪积土层3~8 m,局部厚达12~15 m,初测阶段测试土样自由膨胀率一般为5%~38%,定测阶段测试土样自由膨胀率一般为1%~33%,均未判定有膨胀土。补定测阶段通过对土样详判,DK40~DK180段内零散分布有膨胀土,自由膨胀率Fs为22%~62%,阳离子交换量[CEC(NH4+)mmol/100 g土]为17.25~32.05,蒙脱石含量(M%)为7.28~23.09,以弱膨胀土为主,少部分为中等膨胀土。膨胀土工点以桥为主,对工程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膨胀土路基工点主要为长寿湖车站(D1K86+650.45~D1K88+054.8),为弱—中等膨胀土,需加强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膨胀性泥岩
在初测阶段有少数泥岩样饱和吸水率为10.1%~66.7%、自由膨胀率为12%~49%、膨胀力9~607 kPa,具有一定的膨胀性,零星分散在DK19~DK131段内,但定测阶段所有岩样测试自由膨胀率一般为4%~29%,不具膨胀性。补定测阶段通过对泥岩样详判,DK64~DK199段内路堑零散分布有少量膨胀性泥岩,饱和吸水率为7.69%~29.32%,自由膨胀率为7%~27%,膨胀力为151~705 kPa。
(四)石 膏
据区域地质资料,二叠系雷口坡组(T2l)盐溶角砾岩地层中含石膏。另,分水隧道深孔揭示,在二叠系巴东组(T2b)泥岩裂面中充填白色石膏,呈薄片状。
上述地层中地下水对砼具有硫酸盐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一般为H1、H2或Y1、Y2。线路以隧道穿越,相关工程应考虑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