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一)总体概述
分水镇隧道位于重庆万州区孙家镇和分水镇境内,起讫里程D1K209+713~D1K218+880,全长9 167 m(明洞9 m,Ⅴ级围岩418 m,Ⅳ级围岩4 555 m,Ⅲ级围岩4 185 m),工程总造价62 545.4万元。隧道最大埋深550 m,全线左线除D1K216+181.104~D1K218+895段位于半径R=8 000 m的左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隧道设人字坡,进口至D1K214+450为3‰上坡;D1K214+450至隧道出口为10.8‰下坡。隧道设置“1斜井(1 181 m)+1平导(2 375 m)”,分水镇隧道共分进口、斜井、横洞、带平导、出口四个工区施工,均为低瓦斯工区。本隧为双线隧道,设计速度250 km/h,洞内采用双块式无碴轨道,轨道结构高度515 mm,全隧均为复合式衬砌。
分水镇隧道分段示意图见图4-4-21和图4-4-22。

图4-4-21 分水镇隧道进口至贯通面示意图

图4-4-22 分水镇隧道出口至贯通面示意图
其中中铁二局负责分水镇隧道进口工区和斜井工区,起讫里程为D1K209+713~D1K214+398,长度为4 685 m,均为3‰的上坡;于隧道前进方向D1K212+650线左侧设置斜井1座,采用无轨双车道断面,长度为1 181 m,与线路重庆方向平面交角为55°21′25″。
中铁十一局负责分水镇隧道出口工区和横洞工区施工,起讫里程为D1K214+398~D1K218+880段施工,长度为4 482 m,全隧设计为3‰、-10.8‰的人字坡,于隧道出口D1K217+900处线路右侧设置横洞,全长2 375 m。
分水镇隧道位于铁峰山的西段,属剥蚀中山地貌,地形受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铁峰山背斜岩层走向一致,呈NE-SW向展布。隧区中部须家河组砂岩形成突起山岭,形成地表水分水岭,须家河组两侧的侏罗系地层形成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斜坡,地形起伏较大,陡坎较多,局部有陡坎跌水。区内冲沟发育,其中黑炭沟与马王槽为两深切“Ⅴ”形谷,最大切割深度达400 m以上。区内最高点为隧道中部须家河组砂岩山岭—马鬃岭,高程为1 339.7 m,最低标高为区域南侧,高程为350 m,相对高差为989.7 m。区域内植被较发育,以旱地、水田和林地为主,村舍及堰塘较众多。
(二)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隧区为条状中低山地貌,隧道通过铁峰山背斜北西翼,无大的断裂构造。地层岩性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泥岩夹页岩、砂岩,中下统自沟井组泥岩、砂岩夹灰岩、泥灰岩。岩层较平缓,产状为N50°~80 °E∠15°~25 °NW,岩层走向与线路走向交角较小,隧道右侧为顺层。岩体中一般发育1~2组节理,岩体呈大块状砌体结构及碎块状镶嵌结构,自稳能力较差。
(三)水文地质及地震烈度
隧道区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页岩互层,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一般,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泥质岩段以渗水滴水为主,局部可能发生淋水、小股状涌水;砂岩段以滴水为主,为主要的涌水段,遇裂隙和不同岩性接触带可能发生淋水及小股状涌水。分水镇隧道涌水量:正常情况6 700 m3/ d,最大情况13 400 m3/d。
梁平地区为弱地震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四)衬砌类型及段落分布
隧道衬砌按结构型式分为14种,分别为Ⅲ级围岩复合衬砌、Ⅳ级围岩复合衬砌、Ⅴ级围岩复合衬砌、Ⅴs级围岩复合衬砌。各种衬砌型式分布段落详见表4-4-8。
表4-4-8 围岩分类统计表──正洞

合计:明洞9 m、Ⅲ级围岩2 075 m、Ⅳ级围岩2 508 m、Ⅴ级围岩93 m,共计4 68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