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法

六、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法

(一)已经开挖完成但衬砌未完成的隧道内接地极的设置

(1)对于小于200 m的双线隧道,隧道内不设置接地极。

(2)对于大于200 m、小于500 m的双线隧道,在隧道中心里程前后处且未施工仰拱(或铺底)的地方设置1处接地极,接地极设置在仰拱(或铺底)下方。

(3)对于大于500 m的双线隧道,在每个综合洞室下方均设接地极,综合洞室的纵向间距为500 m(单侧)。并在未施工仰拱(或铺底)地段,单侧综合洞室之间在仰拱(或铺底)下方设置2处接地体。

(4)综合洞室下方的接地极采用2.1 m×1.5 m×0.6 m的钢筋笼,钢筋笼钢筋均采用φ16 mm,钢筋间距15 cm,外覆C20混凝土包裹,钢筋净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5 mm。钢筋笼通过与其焊接的φ16 mm钢筋伸入到设置贯通地线的电缆槽内,露出到电缆槽内的钢筋头增加接地端子。当实测接地电阻大于4 Ω时,在接地体内填加长效物理降阻剂。同时,钢筋笼通过与其焊接的另一根φ16 mm钢筋伸入到综合洞室内,并在距离综合洞室底面约1 m处露头,钢筋头增加接地端子,作为测试端子使用。

(5)隧道仰拱(或铺底)下方接地体采用热镀锌扁钢接地网(扁钢规格为50 mm×4 mm),沿线路纵向长20 m,网格间距1 m,纵横向间隔两倍锚杆长度左右打一根锚杆,扁钢网通过锚杆接入地层内,锚杆长2.5~3 m。扁钢之间、扁钢与锚杆之间采用焊接,其中扁钢网中心位置的环向扁钢两端焊接φ16 mm钢筋伸入隧道两侧设置贯通地线的电缆槽内,露出到电缆槽内的钢筋头增加接地端子。接地扁钢网与综合洞室接地电阻综合考虑,保证贯通地线上接地电阻不大于1 Ω。接地体应有35 mm混凝土层。

(二)隧道未开挖地段接地极的设置

隧道未开挖地段,具体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Ⅱ级围岩无砟轨道地段的接地极设置遵循本章第二节“主要材料选取及说明”中的内容,布置于隧道铺底下方。

(2)双线隧道Ⅱ级围岩有砟轨道地段的接地极设置采用铺底钢筋,纵向长度以100 m间隔,利用其中20 m段落的结构钢筋作为一个接地极。

(3)Ⅲ、Ⅳ、Ⅴ级围岩地段,每100 m作为一个单元,利用环向锚杆、环向连接钢筋(钢架)和边墙底部纵向连接钢筋作为接地极。

(三)纵向接地钢筋

纵向接地钢筋设置于水沟、电缆槽侧壁内,将水沟侧壁钢筋中最上层的φ12 mm钢筋替换为φ16 mm钢筋,每100 m断开一次,在100 m中部与2、3条所述的接地极中心位置伸出的环向连接钢筋连接,并引入设置贯通地线的电缆槽内。

(四)接触网滑道槽与闪络保护

(1)未施工段落的二次衬砌无钢筋时,架立的环向钢筋与滑道槽连接,并且环钢筋与纵向贯通接地钢筋连接。

(2)未施工段落的二次衬砌有钢筋时,选用环向结构钢筋与滑道槽连接,并且环向接地钢筋与纵向贯通接地钢筋连接,纵向钢筋按拱顶0.5 m,其他部位1~1.5 m间距选取作为闪络保护钢筋,且每100 m断开一次。

(五)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双线隧道每个综合洞室底板下方均设置接地极,单线隧道内行车方向左侧综合洞室底板下方均设置接地极,综合洞室施工前应检查下方是否有接地极,综合洞室底部接地体必须在综合洞室铺底完成前实施,在综合洞室开挖时下部一次扩挖,接地极钢筋笼就位且连接钢筋安放合适后再浇注混凝土。

(2)隧道底部接地极在未施工仰拱(铺底)段落实施,除Ⅱ、Ⅲ级围岩地段需要向下扩挖外,其余段落均不需扩挖。

(3)需要露出到电缆槽内及综合洞室内的钢筋在隧道衬砌、电缆槽施工时,必须加以保护,保证钢筋完整,接地端子与钢筋应可靠连接。

(4)在隧道底部有防水层,连接扁钢需要穿过防水层时,采用止水环止水,并对连接钢筋进行防腐处理。

(5)在设置接触网接地钢筋处,环向连接钢筋应先与接触网接地钢筋连接,再与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六)其他有关要求

由于铺设贯通地线的电缆槽内需要铺设5 cm厚的砂防护层(防护砂数量汇入信号专业),为防止砂流入水沟,将单线隧道行车方向左侧的信号电缆槽和双线隧道的通信、信号电缆槽与水沟间的泄水孔抬高到距槽底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