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仰坡防护及防排水工程
(1)洞口及明洞基坑临时坡面根据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相关工程考虑临时支护,以保证施工安全、简化工程类型和节约投资。
① 临时支护一般采用喷锚支护,高边坡、顺层等情况,按永临结合、隧路协调考虑锚杆框架梁、预加固桩等措施。
② 喷锚支护、永临结合的锚杆框架梁与预加固桩,其参数根据具体地质条件与边仰坡高度等情况,通过工程类比和计算确定。
(2)永久边仰坡设防护,以保护环境、避免其劣化影响洞口功能及安全。永久防护一般采用方格或人字形砼截水骨架护坡或锚杆框架梁护坡,坡高一般不超过16 m,并与洞外路堑边坡防护型式相协调。
① 缓于1∶1的坡面,一般采用截水骨架护坡;不缓于1∶1的坡面,一般为岩石边坡,为防止其劣化掉块及失稳,根据具体地质和工程条件采用相应的锚杆框架梁护坡,并在内嵌补或喷锚封闭。
② 当永久坡面上方仍续承高度大于8 m的自然边坡,或个别开挖坡面高度超过16 m时,采用锚杆框架梁分级加强。
(3)贯彻绿色防护方针,永久坡面、较大填土面采取相应绿化措施。
① 缓于1∶1的填挖土层坡面采用普通培土撒草籽方式,缓于1∶1的基岩坡面采用三维网培土植草方式。
② 1∶1的基岩坡面,采用喷混植生方式。
③ 陡于1∶1的坡面,一般为良好的基岩坡面,并位于明洞等非直接面临洞口部位,采用植爬藤方式。
(4)各径流均不得进入隧道或影响铁路工程。洞口或明洞地表应截排表水,洞口有可靠的连续过渡设施引排洞内水流,避免各水源、径流或雨洪侵袭洞口、明洞工程及边仰坡。
① 洞口开挖边缘以外5~8 m处设置天沟,并根据地形、水文条件确定断面型式与尺寸,设置急流槽和消能池,与路堑天沟、路堤外边沟、涵洞或自然径流妥善连接。隧道天沟不得接入路堑侧沟或直接接入农田,防止冲刷损毁铁路工程或导致环境破坏。
② 洞口处设置可靠的引排设施,引导洞内水流过渡至路基侧沟,或路基外自然径流,并设置检查井、沉淀池。洞外沟水不得引入隧道。
③ 当洞口、明洞或洞身浅埋地段地表有水塘、洼地、自然沟等可能汇集地表水的不利情况时,根据地表汇水情况,对其采用封闭、截排、引流或洞顶铺砌等措施,避免地表水的汇集对隧道工程形成安全威胁。
④ 当洞顶有沟渠通过时,按规定铺砌砼或钢筋砼或改造原沟渠,并设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防水措施,杜绝漫流冲刷和渗漏,保证结构安全。
⑤ 明洞回填体表面应采用黏土封闭,结构表面设置防水层及盲沟、排水管将水引入隧道。
⑥ 各类挡护结构设置反滤层、泄水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