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堤填筑施工
(一)施工工艺
一般路基按设计分成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及路堤本体三个部位进行填筑。严格控制填筑工艺(碾压机具、分层厚度、碾压遍数、含水量等具体要求)、检测频次及数量。一般路基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具体流程见图4-2-8。

图4-2-8 一般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阶段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整修验收阶段。
四区段为:铺填区段、整平区段、碾压区段、检测区段。
八流程为:施工准备、地基处理、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洒水晾晒、碾压夯实、检测签证、整修验收。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填料,推土机及平地机摊铺平整,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大型机械无法靠近的台后、边角地段采用人力配合小型机具施工。
具体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杆管线调查及拆迁防护工作→清表和地基处理→路堑开挖、边坡支护→路堤挡土墙施工→基床下路基和基床底层填筑→沉降观测→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砂砾石)填筑→路基相关工程(声屏障基础、接触网立柱基础、电缆槽)施工→整理验收。
(二)工艺要点
1.基底处理
对基底土进行晾晒,待含水量达到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量时,再用推土机进行整平、碾压,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地面横坡大于1∶5时,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 m,台阶高度不大于25 cm。当基岩的覆盖层较薄时,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予以保留。对原地面进行碾压成形后,再对原地面进行动力触探检测其承载力。
2.路基填筑
填筑前,首先放出线路中桩和填筑边线,每10 m钉出边线木桩,边线比设计线每边宽出50 cm。填筑中,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车运输,按放样宽度及松铺厚度控制卸土量。路基试验段先后以35 cm、45 cm、55 cm三种松铺厚度进行试验。填土厚度控制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量出每车土的方量,根据摊铺厚度,计算每车土所能摊铺的面积,并按此面积在填筑面上用灰线划上格,在每格内卸入一车料;二是在路基坡脚附近每隔10 m立上竹杆,在竹杆上用红布条标记好试验摊铺厚度的位置线,用以控制推土机作业厚度。
3.路基平整
首先采用推土机将填料按竹杆标示线初步推平,再用平地机进行精细整平,并将路基顶面做成两侧2%~4%的横向排水坡。
4.路基初压
碾压采用激振力35 t振动压路机。根据“先稳后振、先快后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轮迹重叠”的原则,从两侧向中心纵向进退式碾压:先静压一遍,再弱振碾压二遍,再强振碾压一遍,完成初压。碾压时,行与行轮迹重叠0.4~0.5 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0.4~0.5 m,相邻两区段纵向重叠1.0~1.5 m,以保证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5.压实检测
初压后进行压实指标检测。用K30平板载荷仪测试地基系数K30、灌砂法检测孔隙率n。
6.续压检测
对试验段路基进行续压续检,每碾压一遍检测一次,并记录松铺厚度、K30等相关数据。沉降观测点周围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应采用打夯机夯实。直到压实指标稳定后停止碾压。
7.沉降观测
首层填料摊平后,在路基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板、设置沉降观测桩。碾压结束后,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路基面形成后在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路基面观测桩,纵向间距不宜大于100 m,每段路堤至少保证1个观测断面,路堤较高(大于8 m)地段进行加密,并且保证至少有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测量频度:前15天内每3天监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180天每15天监测一次。
(三)质量控制及检验
按《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 1010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有关规定的试验方法检验。见表4-2-16~4-2-18。
基床以下(非浸水)路堤压实标准及检验频率(沿线路纵向每100m):
(1)基床以下路堤每压实层(每填高30cm)检验6点的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其中距路肩边线1m处左、右各2点,路基中部2点;有反压护道地段每100m增加1个检测点。
(2)基床以下路堤压实层每填高约90cm(每3层)检验4个点的地基系数K30,其中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
(3)基床以下路堤压实层每填高约90cm(每3层)检验4个点的二次变形模量Ev2,其中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
表4-2-16 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

表4-2-17 反压护道顶面高程、宽度、边坡坡率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

表4-2-18 基床以下路堤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