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临时工程设计原则

二、大型临时工程设计原则

(一)总体布局原则

(1)节约用地,节省投资。

(2)布置地点交通方便。

(3)便于施工管理

(4)主要设施集中设置。

(二)汽车运输便道(含运梁便道)

1.运输便道

运输干线原则上利用G318、S102、G319及场镇道路,局部新、改扩建。结合本线的工程分布情况,引入线主要按通往隧道、特大桥、大桥、弃渣场等进行设计。

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4.5 m,路面宽度3.5m。

2.运梁便道

目前各类运梁车的技术参数大概相同,纵横向爬坡度为4%~5%,空载运行速度0~8 km/h,重载运行速度0~4 km/h。

运梁便道的平、纵断面按以上参数设计,路基参照衔接段正线路基标准设计。

按以上原则指导便道的设计,利用地形做到走向合理,运距短捷,线路平顺,工程简单,造价低廉。尽可能靠近线路及施工用料地点,并接近铁路标高,照顾重点工程减少便线长度。在地形陡峭的困难地段,便道尽可能设在线路的上方,以免施工堵塞或造成行车的不安全。尽量不要与铁路线交叉,避免施工对行车的干扰。重点土石方工程考虑贯通便道,贯通便道沿路基两侧征地范围内设置,以减少租地。对需要利用但达不到四级道路标准的既有乡村道路进行改扩建。由于铁路建设期间有大量的物资需要载重货车运输,会对既有四级道路造成较大的破坏,同时也会影响本线建材物资运输,为保证能顺利的施工,概算中对利用的这部分道路修复进行一定的补偿。

(三)混凝土拌和站的设计原则

分布应满足混凝土运输时间的要求,供应半径不大于15 km。砂、石料的储备量宜满足3~5 d生产的需求。

根据调查,在重庆北—长寿段不考虑设置。其他段设置原则:比较特殊的桥及接近或大于1 km特大桥设置1处,大于3 km的特大桥设2处。大于1 km隧道设1处,大于3 km隧道设2处。

(四)填料集中拌和站的设计原则

根据全线路基段的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施工进度情况确定。拌和站由材料存放区、拌和区组成。原则上按接近或大于1 km的路基段每段设1处。全线级配碎石124.65×104 m3(区间85.21×104 m3,站场39.44×104 m3)。

(五)临时给水干管的设计原则

铺设管径100 mm及以上或长度2 km及以上的管路。

(六)临时电力线路的设计原则

(1)地方10 kⅤ电网能够满足施工用电需要的地段,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就近接取地方10 kⅤ电源供电。

(2)施工用电负荷大,地方10 kⅤ电网不能满足施工用电需要的地段采用集中供电方式。从地方电网接取35 kⅤ电源,设置临时集中变配电设备,向铁路沿线各施工用电点馈出35 kⅤ或10 kⅤ干线供电。

(3)瓦斯隧道除从地方电网接取一路35 kⅤ或10 kⅤ电源外,还应根据施工需要分散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4)电力干线末端电压满足风机类电动机启动要求,不低于额定电压的80%。考虑首端电压提升5%,末端电压降应不大于25%。

(5)临电干线尽量采用10 kⅤ,以减少小临工程费用;10 kⅤ供电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时,采用35 kⅤ干线供电。

(6)尽量按供电营业区范围供电,供电能力达不到时采用跨供电营业区供电的方案。为施工方便,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电力线路尽量不翻越长大隧道。

(7)为满足电力系统对功率因数的考核要求,在各临时集中变电站设置集中电容补偿装置。

(8)在各临时变电(开关)站馈出线及土建标段分界点处设置电能计费装置。

(9)大临电力工程范围包括接取地方电源、电源线、临时集中变电(开关)站、临电干线。从临电干线到施工用电点的分歧线路及以下线路和设备纳入小临工程。

(七)铺轨基地的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既有场地,合理降低投资。基地由长轨条存放区、存放区装卸线、场内车场、机务整备线等组成。长轨条存放区小型龙门吊、承轨台宜均匀分布,基础不均匀沉降应满足原铁道部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吊运和装车设备宜选用固定式龙门吊。

(八)预制(存)箱梁场的设计原则

(1)总工期及铺轨工期的相关安排、各梁场内工点工程的工期、各梁场内工程的分布情况。

(2)除考虑大于4 km的隧道工期一般较长,多为设计控制工程,整孔箱梁不能通过外,其余隧道整孔箱梁均能通过。

(3)铁建设〔2008〕189号文《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其他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