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态环境概况

六、生态环境概况

(一)土 壤

沿线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具初育岩成土特征的紫色土,具有人为水耕熟化特征的水稻土和具有弱富铝化、黄化特征的黄壤以及具石灰性初育岩成土特征的黄色石灰土,具冲积性初育特征的新积土,具黏化、淋溶特征的黄棕壤,具富铁铝特征的黄红壤,具平坦低湿山地环境、半水成土特征的山地草甸土等。其中紫色土和水稻土所占比重约为70%~80%。

(二)土地利用

根据沿线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集中在山间或沿江平坝地带,林地则集中在中低山区;乡镇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比例很低,未利用地比例达到10%以上;这表明沿线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用地是主要的用地类型。沿线各县、市土地利用情况见表1-2-2。

表1-2-2 沿线各县、市土地利用情况表 单位:万亩

img

注:1亩≈666.67 m2

(三)水土流失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区域内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及重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较严重。水土流失现状见表1-2-3。

表1-2-3 线路所经主要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表 单位:km2

img

(四)基本农田

根据对沿线原国土部门的调查,基本农田占沿线耕地面积的80%以上。铁路工程选线选址应尽量选用荒地、旱地等,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五)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现状

渝北区植被覆盖率30%、江北区25.4%、长寿区22%、垫江县35.3%、梁平县35.3%、万州区22%。线路沿线地处低山丘陵地区,为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其植被类型分布无明显区域变化。

本项目区域范围人为开发严重,原生植被已被人工植被取代,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分布。铁路沿线区域内常见、分布较广的乔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柳杉、柏木、榕树等;常见的灌木主要有黄荆、马桑、算盘子、映山红、冬青、山柳等;常见的草本有五节芒、白茅、蕨、狗牙根以及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水稻、玉米、红薯及各种蔬菜。

线路主要位于丘陵区和低山区,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集中分布。人类活动频繁地段分布有以家禽为主的常见动物资源。其余低山丘陵路段分布有中华大蟾蜍、泽蛙、黑

鹡斑蛙等两栖类动物、鬣蜥科、石龙子科爬行类动物、鹭科、杜鹃科、鸰鼩

科的鸟类以及灰麝、黄喉貂、黄腹鼬、鼬獾、狗獾、猪獾、黄胸鼠、拟家鼠、褐家鼠、小家鼠等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