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地段综合接地
(一)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埋设
(1)一般路基地段沿线路两侧各设一根贯通地线,位于通信信号电缆槽外侧内壁正下方的基床底层中,接地极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
(2)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的贯通地线埋深距基床底层顶面-30~-40 cm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约20 cm,沟中回填细粒土。
(3)涵洞顶板距轨顶小于1.5 m地段的贯通地线敷设在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位置。
(4)贯通地线纵向通过路基地段的电缆井(不含过渡段电缆井)时,应从电缆井下约20 cm通过,在电缆井施作时,应避免机械对贯通地线的损伤。
(二)分支引接线的埋设
(1)贯通地线通过分支引接线侧向水平引至路基边坡,沿护肩底以及电缆槽底引至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内壁位置,与电缆槽侧壁预留的接地端子引接线压接。分支引接线材质与贯通地线相同。
(2)每个接触网支柱、电力电缆槽接地端子处、跨线建筑物处及桥梁与路基、隧道与路基过渡段处均埋设一根分支引接线。
(三)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过渡段贯通地线连接
(1)在邻近过渡段的路基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2)桥梁地段的贯通地线沿桥梁保护层、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沿通信信号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L型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通信信号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四)贯通地线的主要埋设工序和工艺
(1)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
① 路基填筑并压实至高于贯通地线埋设深度约60 mm高程的同时,预留出60 mm深、宽度略大于贯通地线直径的“小槽”,以敷设贯通地线。
② 先向“小槽”内回填40 mm粒径不大于5 mm的土壤,敷设贯通地线,再次回填40 mm粒径不大于5 mm的土壤后,进行人工夯实。
③ 人工夯实后,必须在“小槽”上方覆盖不少于100 mm、粒径不大于5 mm的土壤,才能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和机械压实作业。
④ 贯通地线的分支引接线采用与贯通地线相同的工序和工艺埋设,施工边坡防护前,将引接线埋设于边坡防护层下并与灌注在电缆槽中的接地端子尾端C型压接。
(2)硬质岩路堑地段:
① 在硬质岩路堑地段切割安装电缆槽时,同时切割0.2 m×0.2 m的小槽,铺设贯通地线,槽内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② 在需要横向连接的位置,同时横向切割出0.2 m×0.2 m的小槽,铺设横向连接线,槽内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③ 在敷设贯通地线时,同时在接触网基础处预留分支引接线,一端与贯通地线C型压接,另一端与电缆槽侧壁预留的接地端子尾端C型压接。
(3)涵洞顶板距轨顶小于1.5 m地段:
在电缆槽施作前,将贯通地线直接敷设在电缆槽侧面下部,在上部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五)两侧贯通地线间的横向连接
(1)长度超过1 000 m的路基地段,每间隔500 m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2)长度为500~1 000 m的路基地段,在路基段中间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3)长度小于500 m的路基地段,不考虑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
(4)横向连接线的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5)在工程实施时,若横向连接线与接触网支柱基础埋设里程冲突,可适当移动连接线,避开支柱基础。
(六)路基地段接地极、接地端子设置
(1)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作为接地极使用。在施作接触网支柱基础时,在基础沿线路方向小里程侧面预制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要求与基础内结构钢筋和至少两根接触网支柱基础螺栓可靠焊接;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及无砟轨道板等设施接地;接地极通过不锈钢连接线与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连接。
(2)每间隔一个接触网基础处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侧壁预埋接地端子,供轨旁弱电设备、设施接地连接。
(3)对电力电缆槽,在沿线每座箱式变电站、变电所(含与信号专业合建的电力远动开关站)处槽内侧壁预埋两个接地端子(端子间隔0.5 m,具体位置待相关专业资料明确后另行提供),接地端子与接触网支柱间距不小于20 m,供电力设施接地。接地端子尾端应与分支引接线压接。
(4)接触网支柱基础上的接地端子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并与接触网基础内的结构钢筋可靠焊接。路基地段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采用路基型接地端子。
(七)跨线桥处的路基地段设置
在桥墩处预留分支引接线,在电力槽内预留路基型接地端子,分支引接线与接地端子尾端压接,以便于跨线桥接地装置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八)路基地段声屏障综合接地
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结构内预制接地端子,就近与接触网支柱混凝土基础预制的接地钢管或钢柱基础钢筋板接地端子孔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