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这是指人们受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和同辈影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睡眠适量、积极锻炼、有规律作息等。

(2)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

(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环境”既指自然环境(环境污染),也指紧张的生活环境。

(4)戒除不良嗜好,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

(5)求医行为,觉察自己有某种病患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如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6)尊医行为,在已知自己确有病患后,积极配合医生、服从治疗的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吸毒)、不洁性行为等。

(2)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过度、高脂、高糖、高盐、低纤维素饮食、偏食、挑食和过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烟熏火烤、长时间高温加热的食品、腌制品)、不良进食习惯(过热、过硬、过酸食品)。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疾病谱产生变化,许多现代病、富贵病由此产生。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都是由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行为密切相关。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这说明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