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一、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性疾病是指训练安排不当造成体内某些机能紊乱所出现的疾病或症状。一般出现在竞技运动中,健身运动中出现得很少。常见的运动性疾病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运动性低血糖、运动性晕厥、中暑等。

(一)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之间过分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也称为“过度疲劳”。

1.原因

①训练安排不当;②带病参加训练和比赛;③比赛过多,休息不足;④生活规律遭到破坏。

2.处理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处理重点是减少运动量、控制运动强度;及时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症状严重者,尽快就医。

3.预防

(1)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根据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个人的特点,制订适当的训练和比赛计划。

(2)保证良好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

(3)密切观察运动后的反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二)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由于运动负荷过大和过于剧烈,超过了机体的负担能力而产生的急性病理现象。多发生在运动后即刻或过后不久,以急性心血管损害为多见,在中长跑、马拉松、自行车、足球等运动项目中较多见。

1.原因

过度紧张多发生在训练水平较差、生理机能状况不良,缺乏锻炼、比赛经验不足,因故长期中断训练或患病的运动员中。

2.处理

终止运动;病情较轻者,要保持安静平卧位,注意保暖,进食易消化食物后可缓解。症状较重的,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措施现场急救并尽快送至医院

3.预防

遵守运动锻炼或比赛的基本原则,避免缺乏训练或训练不够者参加剧烈的比赛,避免身体不适时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出现异常表现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运动中腹痛

在剧烈运动中引起的一时性腹部局部疼痛称为运动性腹痛,随着运动的停止,症状可以逐渐缓解或消失。轻者表现为钝痛、胀痛,重者可有阵发性绞痛。

1.原因

运动中腹痛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1)因肝脾血郁肿胀而使腹膜上的神经受牵扯而疼痛。

(2)运动中胃肠道缺血、缺氧,造成胃肠道痉挛或蠕动功能紊乱引起腹痛或绞痛。

(3)因呼吸肌痉挛而产生与呼吸节奏有关的腹痛。

(4)原腹腔脏器有病变,运动时诱发了疾患或病变部位产生病痛。

2.处理

若运动中出现腹痛,则适当减慢速度,及时调整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同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弯腰慢跑一段距离,做几次深呼吸。也可立即休息,热敷腹部并饮用适量热饮。如上述措施不起作用,则应停止运动,请医生处理。

3.预防

加强全面训练,以提高人体生理机能。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膳食和运动时间,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掌握强度和呼吸节奏,中长跑要合理分配速度等。

(四)肌肉痉挛

1.含义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痉挛最易发生在小腿排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姆肌和屈趾肌。

2.处理

牵引痉挛的肌肉是常见的缓解方法。例如,小腿腓肠痉挛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缓慢用力将足部背伸,配合局部重力按压、揉捏。注意保暖。游泳时发生痉挛,不要惊慌,要先深吸一口气,仰浮水面立即呼救或慢慢用剩余肢体慢慢游向岸边。上岸后进行牵拉、按摩、保暖处理。

3.预防

平时要加强锻炼,提高肌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冬季运动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运动应注意及时补充水、盐、维生素Bi,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在运动前适当按摩。

(五)运动性低血糖

轻者感觉饥饿、疲乏、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重者神志不清,语言含糊,四肢发抖,烦躁、呼吸急促以至昏厥。

1.原因

在饥饿情况下,参加体育活动时间过长。

2.处理

轻者平卧休息、口服温热糖水或少量含糖流质饮食,症状短时间便可消除。症状较重或出现昏迷者,应迅速静脉注射葡萄糖,同时点掐人中、涌泉、合谷等穴,配合按摩,并迅速请医生前来处理。

3.预防

不要突然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运动前要进食一定量的高糖饮食,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还需适量补充含糖饮料。

(六)运动性晕厥

患者感到全身软弱,头昏眼花,晕厥后,面色苍白、手足出冷汗,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缓慢、瞳孔缩小。

1.原因

精神过分激动、长时间下蹲后突然站起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晕厥;胸内和肺内压增加(过度憋气);如果跑后立即停止不动,容易造成回心血流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使脑部供血不足,就可引起晕厥,也称作“重力性休克”。

2.处理

当晕厥症状出现后,应减轻或停止运动,进行慢走、蹲下或平卧休息;症状就可逐渐消失。如果晕厥比较严重,应让病员安静平卧,抬高足部,注意保暖,松解衣领腰带,用热毛巾擦脸,做向心方向按摩来加速回心血液流动,一般休息片刻后就可恢复,如果症状继续加重,应速请医生治疗。

3.预防

加强锻炼,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时,量和强度要控制好,久蹲后要慢慢起立,疾跑后不要马上站定,应继续慢跑,运动后做好调整,并配合做深呼吸。身体饥饿、虚弱或患病时不要参加较剧烈的运动。超常距离运动时,应备含糖饮料供途中饮用。

(七)运动性中暑

轻度中暑,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升高。严重时,将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快而细弱、精神失常、虚脱抽筋、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1.原因

在高温环境中,特别在温度高、通风不良、头部又缺乏保护,被烈日直接照射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发生中暑。

2.处理

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揭开衣领,冷敷额部,用小毛巾浸冷水或50%酒精擦拭四肢,尤其是腋下、大腿根等部位,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十滴水,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患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3.预防

在高温炎热的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锻炼。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宜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在室内锻炼时,应有良好的通风,注意服饮低糖含盐饮料。

(八)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乏力、易倦、食欲不振、体力活动差、运动中易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运动成绩下降。血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1.原因

长时间的运动负荷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下降,红细胞破坏增加,训练状态转好时,数值上升,蛋白质和铁的摄入量不足和消耗增加。

2.处理

减少运动量,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质较多的食物)。可服用抗贫血药物,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和胃蛋白酶合剂。

3.预防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强度,膳食要合理,富于营养,必要时还可补充铁剂和氨基酸,克服偏食习惯。

(九)休克

1.定义

休克是指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重要生命器官(脑、心、肺、肾、肝)严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

2.征象

一般表现为虚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

3.处理

使患者安静平卧或头低脚高仰卧位(呼吸困难者不易采用),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暖和防暑。昏迷患者,头偏向侧面,将舌头牵出口外,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止血、止痛,针刺或指掐人中、涌泉、足二里和内关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