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卫生

一、人体卫生

(一)个人卫生

(1)生活制度。稳定而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制度,对于增进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运动成绩有良好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尽量保持生活制度的相对稳定。当然,随着工作、学习、锻炼情况的改变,生活制度也可作相应的调整。

(2)早锻炼。早锻炼的目的在于消除因睡眠留下的抑制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机能活力,为一天的学习、工作做好准备。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晨起床后,应进行早锻炼。早锻炼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如做操、跑步等活动,运动量不宜过大。

(3)服装。个人服装平时应保持清洁、美观、大方、大小合适。运动时的服装应符合运动项目和运动卫生的要求。冬季服装应轻便保暖;夏季服装应宽松,吸汗透气性能好,内衣、内裤应柔软;运动鞋大小适宜、富于弹性;炎夏在阳光直射下应戴遮阳帽。

(4)皮肤和牙齿卫生。皮肤既是感觉器官又是身体的保护器官。皮肤里的汗腺排出一部分代谢产物能调节体温;皮肤里的皮脂腺分泌皮脂以保持皮肤的滑润。当汗腺和皮脂腺孔堵塞时,细菌繁殖,就会引起皮肤上的毛囊炎或疖肿。所以,皮肤必须清洁干净。脚趾间皮肤易脏,最易产生糜烂,也易感染脚癣,要特别注意清洁。患脚癣要积极治疗。不要与他人共用鞋袜和洗涤用具,以免传染。牙齿上经常有食物残渣,是细菌繁殖的基础,易引起牙病和口腔疾病,应早晚各刷牙一次。刷牙时应沿着牙缝上下刷,切忌用力横刷,以免损伤牙齿表面的牙釉和牙龈。

(5)睡眠。睡眠是生理要求,是清除机体其他器官疲劳最有效的方法。睡觉之前不宜作剧烈的运动,避免进食有刺激的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卧室空气应流通;睡眠时间大学生每天一般是8小时左右,白昼较长、运动量较大或学习负担较重时,应适当增加午睡时间。

(6)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情绪稳定,没有压迫感和不安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同情心和丰富的感情;能表现与生理发育阶段相适应的情绪;能够克制个人需要和受客观环境限制的欲望;热爱生活并能与人和睦相处;具有自信心,有坚强的意志;具有敏捷的智慧等。如果情绪变化无常,信仰破灭,有压迫感,多疑、骄傲或自卑,说谎、嫉妒、忧郁、无端恐惧等,均为不健康心理的表现。青年人讲究心理卫生,应从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绪、感情和性格,协调人际关系等几方面着手。

(7)用眼卫生。视力不良和近视发生的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又与环境条件和生活学习习惯有关。用眼卫生,主要是注意阅读、书写、绘画卫生。阅读、书写、绘画时眼与书本或作业的距离最好保持在20~25cm;最好使用有12°~15°倾斜的桌面;坐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小时应远眺或使眼睛休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如不躺着看书,不在走路乘车时看书;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时,若双眼视力均在1.0及1.0以上者为正常。低于1.0者为视力低下。0.9~0.7为轻度,0.6~0.4为中度,低于0.3为重度。

(二)自我身体检查

自我身体检查是指运动参加者在锻炼或训练过程中,主动观察自己的身体机能状态,并进行记录,以便观察锻炼的效果,根据机体的反应情况及时地调整运动量。自我检查的内容,包括主观感觉(自我感觉、睡眠、食欲等)和客观指标(脉搏、体重、肺活量、肌力、月经等)。

(1)自我感觉。在运动时是精神饱满、愉快、愿意锻炼,还是精神不振,不想练;锻炼中有无肌肉酸痛、头昏、恶心、腹痛等情况;锻炼后疲劳消除的快慢,睡眠、饮食、机体反应等状况怎样?可按“良好、一般、不良”记录。

(2)睡眠。是否能迅速入睡、熟睡、多梦?早晨醒来是否感觉精神好,全身有力?可记录睡眠时间、熟睡程度等。

(3)食欲。可记录为“良好、正常、一般”。

(4)脉搏。正常情况下,每日早晨起床前测得的基础脉搏数大致相同,或随着锻炼效果的增强而稍有减慢。如果有明显的增加或减慢,应考虑有无过度疲劳或疾病的征兆。若出现心律不齐,应查明原因。

(5)体重。一般在锻炼后的前几周,体重可下降2~5kg,以后肌肉体积增加,体重可稍回升,然后稳定在某一水平上,这是正常的现象。若体重持续性地下降,则提示过度疲劳、能量消耗过大而摄入不足。

(6)肺活量。正常时肺活量应保持在某一水平,或稍有增加,机体不良时,肺活量可能持续下降。

(7)握力、背力。在系统锻炼之后,握力、背力应增加,疲劳时则下降。

(8)月经。女生从事体育锻炼要注意观察月经周期是否正常、经期长短、经血量多少、是否有痛经等不良反应。

(三)疲劳及消除疲劳的方法

(1)疲劳的表现。由于活动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称为疲劳。疲劳一般可分为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和内脏疲劳三类。当肌肉疲劳时,出现肌肉僵硬、肿胀和疼痛,肌力下降等;当神经疲劳时,常表现为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作协调性受到破坏等;当内脏疲劳时,常出现呼吸节律紊乱,呼吸浅而快,心悸、胸痛、恶心、呕吐以致心电图改变等。

(2)消除疲劳的措施。合理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最好方式。锻炼结束后进行温水浴和局部热敷是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积极性休息如欣赏音乐、合理营养等是消除疲劳不可缺少的措施。此外,为了尽快地消除运动后的疲劳,适当地选用一些药物是必要的。如维生素B1、B6、B12、C以及刺五加、三磷酸腺昔(ATP)等。有条件者可采用氧气和负离子吸入。

(四)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易于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且具明显的季节性。如冬、春季节多发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则以肠道感染病为主。同时,春、秋季开学后传染病的流行出现高峰。学校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沙眼、蛔虫病、疥癣等。

2.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继续发生。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传染源的管理。传染源是指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了的动物。传染源的管理主要包括检疫、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对带菌者的隔离等。②切断传播途径。各种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如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物及饮水,还有些传染病是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如苍蝇可传播痢疾与伤寒,蚊子可传播疟疾等。有些传染病是直接接触传播的,如疥癣等。传染病的预防,除由卫生机构根据其传播途径制定相应措施外,个人也应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新鲜,提倡戴口罩,不饮、不食不洁食物和水,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驱除媒介昆虫,防止直接与传染源的接触等。③保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营养,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制度,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预防接种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